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何志平:黃竹坑有寶 Treasures in Wong Chuk Hang?

上星期看到前局長何志平先生談論黃竹坑的文章(全文見下),其實黃竹坑的「寶」又何止醫療產業,此外還有私立大學、活化工廠區成為酒店及商貿區、黃竹坑邨地皮重建、港鐵南區地鐵黃竹坑站將成為南區最大型交通中轉站,乃至附近的海洋公園擴建等等,在在都顯示黃竹坑有望十年後取代香港仔中心,成為南區中心地帶。詳情可參考我網誌中有關黃竹坑規劃的資料:http: //hk.myblog.yahoo.com/our_wch/ searchblog_art?p=酒店&my=1 更多的資料可我網誌中的「規劃黃竹坑專欄」。

It's a short review of an essay on the development of Wong Chuk Hang. As I predict in this bog before(http: //hk.myblog.yahoo.com/our_wch/ searchblog_art?p=酒店&my=1), the MTR South Island Line, and re-development of ex-WCH estate land, and rezoning of the WCH industrial area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Ocean Park will help to make Wong Chuk Hang as a new center of the Southern District. You may know more about the formation of my prediction by checking my previous blog entries. 

東方日報 
A40  |   龍門陣  |   還看今朝  |   By 何志平
2009-12-19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黃竹坑有寶

政府有意發展醫療產業,並預留了分別位於黃竹坑、大埔、大嶼山及將軍澳的土地,用作興建私家醫院。由於這四幅土地偏離市區,而且大部分都未被開發,據知,本地有數間私營醫院都表示無意競標。現今唯獨一間金融集團相中了黃竹坑,希望發展為主要服務港人的私營醫院。

有朋友向我透露,黃竹坑這幅地皮可能是四幅土地中最值錢、最值得投資的一幅,不僅是因為它位於港島區,亦不僅是因為它鄰近港鐵港島南線,而是有人已經為地皮打好了地基,這可以為發展商節省一大筆的建築費用。

原來,上世紀九十年代,港英政府曾經有意把這幅地皮發展為私營醫院,當時政府透過某前高官的丈夫穿針引線,認識了加拿大一個專門經營醫院的集團。雖然政府與該集團的合作拍板,惟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令這項計劃被迫擱置,該加拿大集團亦最終宣布退出計劃,遺下一幅打好地基的地皮。

地皮擱下超過十年,一直有人打這幅地的主意,但都是只聞樓梯響。至近年才有本地私營醫院表達意願,希望以手上未能發展的地皮,跟政府的黃竹坑地皮互換,以進行其醫院擴建工程。最後怎樣,大家且拭目以待。

地基是土地在開發初期的重要工程,耗費動輒以億元計算,佔據了整體工程費用的一個可觀比率。因此,在已經有開發基礎的土地上進行工程,實在為集團節省了一筆龐大的建築費用。如果以上皆屬實的話,黃竹坑的地皮確實是一塊寶地。

何志平


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Chimerica

年初我學了「紐倫港 」(Nylonkong)這個新名詞(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2119),最近又學了另一個:「中美國」Chimerica,其原創者Niall Ferguson稱這名詞指最大儲蓄國中國和最大消費國國國相互依存,並將發展成一個經濟共同體(見: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8/11/16/AR2008111601736.html 及http://en.wikipedia.org/wiki/Chimerica)。不過在好事者看來,這新名詞與今年頗多人談的中美成為G2連在一起,大有中美共治天下的意味,引發一連串眾說紛紜的想像和討論。詳可見:
http://www.google.com.hk/search?hl=zh-TW&source=hp&q=chimerica&btnG=Google+搜尋&meta=&aq=0&oq=chimeri

I learned the new term 'Nylonkong' in March (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2119), and I learned another one, 'Chimerica', two weeks ago.According to the father of this new term, Niall Ferguson,it means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big saver and the big spender', i.e.: the US and China. 





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反思歐洲:做超級瑞士 不做超級大國

今天看到一篇評論(全文見後),因為提到瑞士,令我想起我早前提到的香港應可成為中國的瑞士的提議(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searchblog_art?p=瑞士&my=1);但文章提目提到「超級瑞士」和「超級大國」,我還以為大文章講的是中國崛起後的國際角色。

不過這篇文章講的是歐盟早前選出的歐盟主席和外長的角色和職權力大小問題,當然,這仍是值得一讀的評論,也令我想起早前看的兩本書歐洲為何需要一部憲法反思歐洲:我從讀中大時就隱約覺得歐洲的各項水平都遠高於中國和美國,而歐盟日趨成形,角色越來越重要時,我覺得現在人們在講G2時代的時候,忽略了現代文明的發源地,歷史底蘊與中國同樣深厚,公民質素最高,同時是文化最多元最具創造力及最具深沉反思能力的歐羅巴。

近數十年代來最具原創的哲學思想大多出歐陸的法德哲人,而以德國為重鎮的歐洲知識份子是如何沉痛反思兩次世界大戰(尤以反省奧茲維辛集中營(Auschwitz)屠殺猶太人為標誌性事件,參見:http://tw.myblog.yahoo.com/charlietang104/article?mid=1035&prev=1119&next=1024)乃至西方推崇理性的現代文化對人類文明及活生生的人的精神和肉體的無情摧殘。

看看日本,一定有不少人反思日本對周邊國家,尤其是對中國的殘暴侵略和大屠殺,但其代表一國認知水平和反思能力的知識界似乎並沒有形成像德國那樣的深刻反省思想和痛改前非的領悟,其代表權力的政府的反省能力更不用說了,像70年代德國總理代表德國人在波蘭華沙猶太人遇難紀念碑前獻花和下跪的直誠致歉,很明顯自明治維新以來學習德國和英國種種制度的日本人並沒有學會歐洲人這種反思能力。

我們看看美國,美國有一批知識份子指控美國的帝國主義霸權行徑(如桑塔格Susan Sontag和喬姆斯基 Noam Chomsky 等,而且這類知識份子身上更具歐洲知識份子特徵),但似乎也未能形成隱形而實存具強大的知識份子陣營展開全方位的聲討和深刻的反思;對比一下,歐洲知識份子對歐洲從殖民時代以來西方列強對世界各國的侵略和殘暴行為的黑暗歷史的批判,在思想上已形成明確的深刻反思意識和道德力量。

再看看我們的國家,中國一直呼籲日本面對侵華歷史要「以史為鑑」,但我們的中央政府對建國後的對異見分子乃至普通民眾的種種殘酷打壓和迫害以及政治上的專制和野蠻的處理心態和手法卻似乎與日木並無二致,對文革則簡單以「十年浩劫」帶過:我們同樣沒有「以史為鑑」,同樣沒有學會歐洲人的反思能力。

兩年前我和羅建熙等人曾因馬力的六四言論發起網上簽名,我在那次的公開信中曾提到(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new=1&mid=120):

十八年來,中國經濟雖然蓬勃發展,但卻從來不敢正視「六四」帶來的瘡疤。作為中國人,我們樂見祖國和平崛起,但我們同樣深知,如果中國不以史為鑑,勇於面對自己的歷史,必將淪為如日本一樣的二流大國,無法贏得世界各國的尊重。

民間街頭智慧說發財立品,為富而仁的人特別值得尊重,外人對中國輒以「暴發戶」視之,在政治和人道上更以專制、威權名之。身為中國人,我們當然應有中國人的自尊和自信,但同時我們也是否應像外交部發言人那樣「條件反射」的說這些批評是外人在「說三道四」,而不是道出了真相?中國在繁榮的燈光後有許多同樣值得我們正視、深思和反省的陰暗面,尤其是在中央政府政治迫害劉曉波先生的這些天,是我們反思「和諧社會」、「中國崛起」和「中國世紀」這些樂觀命題的時候。










信報財經新聞  (發行量 / 接觸人次: 61,000) 2009-12-28
P09 | 時事評論 | By 邱翔鐘標示關鍵字
字數: 2058 words
 跳至同頁之其它標題
做超級瑞士 不做超級大國

根據里斯本條約,歐盟領袖經過彼此之間討價還價,太公分豬肉,指派了歐盟理事會常任主席和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即外長。他們原來分別是比利時首相范龍佩和歐盟貿易專員,英國的女男爵艾嘉蓮(Baroness Catherine Ashton)。如果你不知道他們兩個人是何方神聖,不必怪自己,因為他們實在寂寂無名,不要說在國際上,即使是在歐盟,他們也是無人知曉。出了比利時國境,沒有人知道范龍佩。不過,他老兄起碼經歷過選民的直選洗禮,是比利時選民選出來,當過一年多首相的人物,讓亂哄哄,長期沒有政府的比利時政局穩定下來。

艾嘉蓮呢?不要說外國人沒有聽說過她,就是英國人,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也沒有聽說過她,更不要說她有何業績了。何況,就憑女男爵的頭銜,你可以知道她沒有經受過直選的洗禮。

如今的貴族院議員已經不由世襲貴族佔據,而主要是兩種人的活動場所:一是退休政要或各行各業代表人物,一是首相臨時想要指派擔任政府職務而不具有下院議員身份的人士。艾嘉蓮即屬於後者。在英國,她只當過短時間的國會上院領袖(Leader of the House of Lords)。不要一看到領袖即以為她是大人物。不,那是英國官場相當次要的職位。

艾嘉蓮是third choice 如今的歐盟有不止一個叫做president的職位,重要的有兩個,一個是本文談到的President of European Council,簡單起見,一般人將之譯為歐盟總統,其實譯為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比較準確;一個是President of European Commission,一般譯為歐盟委員會主席,現任主席是葡萄牙前總理巴羅佐。歐盟委員會是歐盟處理日常事務的常設機構,是真正的實權機構。艾嘉蓮作為歐盟外長,同時兼任歐洲委員會的副主席,即巴羅佐的主要助手。不少人認為,歐盟外長一職比歐盟總統更有實權、更為重要。將此等要職交予毫無外交經驗的人來做,豈非兒戲?

在歐盟討價還價過程中達成的協議是,讓勢力最大的中間偏右集團,即德國總理默克爾夫人、法國總統薩爾科齊等為代表的一幫,從一個小國,選定總統人選,中間偏左集團,即英國,西班牙等的執政黨為代表的一幫,從一個大國,派出外長人選。如此一來,左派,右派,大國,小國,都有代表,似乎公平合理。

英國分到歐盟外長,首選不是艾嘉蓮,她其實連次選都不是,她是third choice。英國政府中人放出風聲,說這位女男爵一年多前接替那位強悍能幹的曼德爾森出任貿易專員以來,做得有聲有色,大獲歐盟總部同僚的好評。一九八○年代,艾嘉蓮是反核左派組織—主張西方單方面裁減核武的Campaign for Nuclear Disarmament,簡稱CND的司庫。今天的工黨政府中,這種人所在多有。西方左派儘管行為幼稚,譬如說,他們居然以為一旦西方單方裁減核武,蘇聯自然跟隨;然而,無可置疑,他們心地善良。問題在於,當前愈來愈亂的所謂多極世界,也就是沒有一位sheriff說話算數的世界,像艾嘉蓮這樣naive的人物能夠對付複雜險惡的國際局勢嗎?

總統權力削弱

為何歐盟會落到今天這步田地,要指派寂寂無名的人物出任總統和外長呢?原來,歐盟在二○○四年決定,由前法國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牽頭,起草《歐盟憲法》。吉斯卡爾他老兄為自己度身定做,設計了權力巨大的總統一職。不料,草案推出後,首先在法國和荷蘭這兩個歐盟老資格成員國的全民公決投票中慘遭滑鐵盧。吉斯卡爾等人無可奈何,放棄設置權勢總統的設想;取而代之的里斯本條約中,總統職位權力大為削弱,規定含糊其辭。一如筆者先前提過的,這一職位會否成為實權位子在相當程度上有賴何人首先出掌此職。

醞釀總統職位早期階段,薩爾科齊有意支持英國前首相貝理雅當歐盟總統。現年只有五十幾歲,用中國老人政治的標準來看「年富力強」的貝理雅也躍躍欲試,以為這一職位非他莫屬。結果是好夢成空。貝理雅沒有當上歐盟總統公開說出來的理由很多,譬如說他支持小布殊出兵伊拉克,因而不得人心啦;說他在英國首相任上沒有盡力推動英國加入歐羅,歐盟總統不能讓一個對於歐盟三心兩意國家的人來當啦,等等。這些只不過是找出來說的理由,如果歐盟的「大腕」真要貝理雅來做,這些說法都可以忽略。真正的理由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是這些「大腕」不想要貝理雅式的強勢人物奪去他們自己的權力和光芒。不論是外交還是重大內政事務,他們還是要自己操盤,不想交予歐盟官員。你想想,難道他們願意讓貝理雅式的人物取代他們去見奧巴馬?歐洲外交界頻傳,各國首腦擠破腦袋,都要單獨參拜奧巴馬,趁機踩他人(其他歐盟政府領袖)兩腳。

無意中遵循民意

說來吊詭,歐盟頭頭們讓無名小卒來當頭面人物卻無意中反映並且遵循了歐盟各國的民意。從近年的多次公投看,從歐洲的民意調查結果看,歐洲人無意追求超級大國夢,不想要強勢領導人物;歐洲人也無意追求強國夢,無意發展軍備,無意同美國和中國展開超級大國競賽。歐洲除了經濟實力強大,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外,講法治,護人權,有自由,行民主;軟實力資源豐沛,最願意在諸如控制全球暖化、援助非洲一類關係全人類的事務上做出貢獻,成為超級瑞士,有何不好?

英國外相文禮彬在推舉貝理雅當歐盟總統時說:「我們需要一位強勢人物,此人飛抵北京,華盛頓或是莫斯科時,交通會為之停頓,會談在非常高的高層開始……」現在好了,那些城市開車的人不必擔心范龍沛或艾嘉蓮光臨時會阻礙交通;他們來的時候,水波不興,匕鬯不驚。 本報前總編輯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聖誕小禮物:黃竹坑加設16個電單車車位! Merry Christmas!

聖誕快樂!


每到節假日,我都以地區工作進展當作小禮物送給大家(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searchblog_art?p=%E7%A6%AE%E7%89%A9&my=1),這個聖誕節也不例外,經過一年多的跟進(以往跟進,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searchblog_art?p=%E9%9B%BB%E5%96%AE%E8%BB%8A&my=1),我終於成功在黃竹坑爭取了為車主加設16個電單車車位,工程預計可於農曆新年左右竣工。


我手頭上仍跟進著很多地區議題,希望到農曆新年時有一份地區工作小禮物送給大家。


I've been working for adding motorbike parking space for over one year, finally 16 parking space will be set in WCH. The construction work will be completed around the Chinese New Year.


 






 


24小時特首和不看電郵的馮國經

前特首董建華先生被稱為「7-11特首」,現任的曾蔭權先生更被稱為是「24小時特首」,半夜會起床發電郵給下屬。不知他們是否覺得這是「榮稱」或「讚譽」,我當然覺得這首先是兩位特首勤於職守的表現(起碼比列根在工作時間打瞌睡要好),但這也不免令我想起他們兩位已淪落至前天我網誌所寫的「時間貧窮」中的赤貧人士(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5919)。

「7-11特首」和「24小時特首」令我想起忘了在哪裡讀到的胡適先生對蔣介石的諫言。話說胡適見蔣介石日理萬機,巨細無遺都親力親為,故對蔣介石說(大意)身處高位者宜多會見社會各階層的代表,廣交朋友;至於工作中的具體實務應下放給部署,因為總統的職責不是打雜!為了特首的健康和香港的未來,我實在希望特首多休息,多聽民意,而不是忙於去打雜。

很久以前我曾讀到一個城中名人說馮國經對香港長遠發展最具慧眼,書名早忘記了,但這句話我卻記在心裡。上次特首選舉論壇時梁家傑被問會找什麼人任司長、局長以組成管治班子時(大意如此),梁家傑提了唯一一個名字,那就是馮國經,於是我開始在網上找關於他的訪問來看。

最近我家中「閉關」兩年後,終於要妥協重裝上網服務,(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5861),裝上後用了頗多時間看了大班、陳志雲和周梁淑儀的電視節目(早就知道在家上網一定會佔用我很多時間!我的自制力啊,真的要「自我馴服」才行)。前幾天,剛好看了馮國經在周梁淑儀節目的訪問(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program_video/index.php?video_id=61642),知道原來這位對香港發展最具眼光的哈佛大學前教授和現在的大商家原來堅持不看電郵!我初以為是他年紀大不懂電腦,但其實是因為他早在80年代已因工作每天須花兩小時查看和回覆電郵,當時他估計以後可能每天要花多一倍甚至兩倍時間在電郵上,故決心自己不再用電郵!現在交由秘書幫他查看,重要的再列印出來給他。

我看到這訪問後,可能是陶傑所指的「異新奇客」(Eccentric)心理作怪(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4420),我竟暗自高興,覺得「吾道非孤」:你看,這位被譽為最有眼光的馮國經連電郵也不用,我在家不上網又有什麼大不了呢。哈哈。(不過是次訪問的重點在於馮先生大力提倡珠三角大融合,有興趣的可上網觀看)

其實可以不看電郵是份福氣:能避免成為幾乎要24小時工作的奴隸。相比之下,馮國經先生看來不僅對對香港長遠發展獨具慧眼,而且在個人身心健康和整體生活質素的保養及提升工夫都遠高於我們兩位特首。怪不得周梁淑儀在其節目說馮國經不從政是他個人的福份,是香港的損失。


2009年12月22日 星期二

跟進黃竹坑路面工程噪音

黃竹坑因更換老化食水喉、污水渠、海洋公園擴建、寬頻及煤氣等工程,近年來四處不斷掘路和重舖路面。

雖然交通和灰塵等影響輕微,但我卻不時接到居民對工程噪音的投訴,故我製造了這款宣傳橫額,呼籲居民如覺得被滋擾,可向我舉報,再向向部門及承建商跟進。


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GDP and GNH:時間貧窮

星期六和GPA同學Edmund談及香港政治文化,我們提到香港人平日工作太忙,工餘後自然將時間分配到自己嗜好、休閒及家人、朋友相聚,很少再有閒暇時間關心屋苑及社區工作,更不用說參與公共事務了。這是香港政治文化中很重要也很令我們無奈的現象,其實這可說是我們的政治和經濟沒有平衡發展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嚴重至令很多人相信以及不少人故意亂人耳目,說香港本來就應是經濟城市而不應「搞政治」。

這令我令我想起半年前看到的世界銀行的新概念: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及「時間貧窮」。當時我還和同事羅健熙想就此做個網上調查,不過至今沒有行動,真慚愧。

概念及我和羅健熙的MSN閒談詳見下:


近年来世界银行在研究贫困问题的时候,增加了一个新的贫困概念:“时间贫困”。以前讨论贫困的时候只注重“经济贫困”,以收入多少、消费多少来衡量。后来看到“经济贫困”和“时间贫困”常常连在一起,许多穷人收入低,为了温饱要加长工作时间,他们的痛苦不仅仅是缺少物质消费,也是缺少休闲时间。在美国,保障较短的工作时间曾经是争取员工福利的一项重要内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工人往往要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每周工作60至70小时,钢铁工人甚至要每周工作84小时。后来,工人们逐渐争取到8小时工作制、每周2个休息日。那时的社会共识是,休闲是福利,工作时间过长是不幸福的。但是,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和泛滥,被称为“消费福音”的观念渐渐成了主流,消费主义使人们相信“休闲不是幸福,消费才是幸福”,于是,美国人开始加长工作时间,多工作,多赚钱,多消费。美国出现了无数“经济富裕”“时间贫困”的扭曲的人。面对这种现象,美国近来涌现了一些民间组织,向时间贫困挑战。他们历数美国人身受的时间贫困:美国人平均比西欧人每年多工作9个星期,美国人现在比五十年代的时候工作更长的时间,美国人现在甚至比中世纪的农民工作时间还要长。“ 时间贫困”给美国人带来了许多不幸,超时工作造成情绪压力,破坏了身体健康,影响了婚姻家庭幸福,工作时间过长使人无暇参与社区活动,增加了疏离感。美国的“时间贫困”给人的启示是,工作时间加长,增加了收入,增多了消费,推动了GNP增长,但是,却没有增加幸福。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nfzm/200905070112.asp


羅健熙說:
 可以昇華到階級鬥爭... 哈哈~


有閑階級 vs 無閑階級
 friend of Karl Marx
徐遠華 說:
 有少少分別. 現在有錢人也很難成為有閒階級呢.
 農村中則有很多有閒的隱形失業.
羅健熙 說:
 有時我反而想知, D有錢人係chose not to stop定係forced not to stop...
 唔係有錢人真係理解唔到
徐遠華 說:
 睇你點界定有錢.
羅健熙 說:
 upper middle class i guess?
徐遠華 說:
 係香港我諗佢地係後者,被逼.但呢種被逼已內化及美化為"勤奮",令其不自覺.當然,亦有工作壓力,競爭壓力下的焦慮感成為生死存亡的推動力.
 我發現後生呢一代好少呢種焦慮感.大陸既衝勁好大部分就源此呢種心理. 因為競爭太殘酷.
羅健熙 說:
 賺埋賺埋咁多, 有D真係退休都唔駛擔心自己生活... 諗唔明...
徐遠華我 說:
 的確有D人有企業家精神嘛, 衝勁十足,停唔到手. 可惜香港太多打工仔都變成咁.
 我諗過可嘗試作個網上問卷, 問人如果月薪10000, 每周返六日; 同月薪9000, 每周返五日;佢地會點選擇.
羅健熙 說:
 哈哈, sounds interesting
 可以比較多D唔同野喎咁
徐遠華 說:
 我估計30歲以下既多數會選後者.
羅健熙 說:
 點解呢???
徐遠華 說:
 我地呢代對金錢觀念已好唔同上一代.睇得冇咁重要.唔係生死存亡咁大樣事.
羅健熙 說:
 haha... i doubt
徐遠華我說:
 我覺得係冇嗰種危機感, 因為,唔會餓死, 最多攞綜援.
羅健熙 說:
 反而我覺得30歲以下既係會諗住搏...
 趁後生搏
徐遠華 說:
 當然, 呢個只係兩代人整體比較, 好難精準. 要多D實證研究才能支持.
 我身邊既朋友很少有呢種搏鬥心.....我指為錢.
 不過自己經驗會窄化眼界, 因為我地已屬較中層既一部分年青人.
羅健熙 說:
 如果做既通知聲, 我幫手設計問卷~~~
 haha
 yes, at least we have a degree in hand
 lunch sin... 早幾日都冇時間食LUNCH...


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

SCMP: Resignations a chance for sensible debate

I have expressed the similar concerns to the will-be resignations of 5 legco members in my previous entry. Pls refer to 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7966&prev=7973&next=7960 (Chinese version only)






















南華早報  (發行量 / 接觸人次: 100,004) 2009-12-18
EDT16 | EDT | editorial標示關鍵字
字數: 583 words












 跳至同頁之其它標題
Resignations a chance for sensible debate






A month has passed since the public consultation began on the government's modest reform proposals for the 2012 elections. But there has been little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proposals. The debate has largely been drowned out by controversy over the resignation plan by pan-democrat lawmakers, which will involve them re-contesting their seats at by-elections in a "referendum" on a faster pace towards democracy. The plan, which will go ahead without the Democratic Party, is a needless distraction from the real task of securing a better deal from the government so that more meaningful reforms are made.


If the resignations are to go ahead, however, they should be used by all as way of furthering the discussion. This should be an opportunity for the community to have a sensible debate about the government's proposals and the preferred way forward. Sadly, there is a likelihood that the by-election campaigns will descend into political mud-slinging on both sides, turning voters off the real issues. What we need is for all sides, including thegovernment, to make their position clear to the public, so electors can make an informed decision when expressing their preference.


Unnecessary by-elections are unsatisfactory proxies for an expression of popular will. While they will provide the public with a way of registering their opinion through the ballot box, they are not as clear cut as a real referendum. Referendums involve propositions that are either approved or not by simple majorities making a "yes" or "no" vote. By-elections not only involve contests in single electorates between political parties and personalities with and without party affiliations, but they can attract smaller than normal turnouts. They can have unexpected outcomes. There is no guarantee that these will be one-issue elections, as the democrats wish. Pro-government lawmakers are already talking about using livelihood issues as the focus of their campaign. The issues involved - and the message sent by the electorate - could become blurred.


There are questions to be answered about the possible results. The organisers of these resignations by lawmakers from the League of Social Democrats and the Civic Party must make it clear what they regard as being a successful outcome. Though the government has rightly urged the democrats to abandon the plan, it must also make its position clear on how it will interpret the results.


If the pan-democrats win - or lose - what does that mean? If a couple of them are not returned to Legco, does this mean that the public does not want democratic reform? We know that is not the case. The reality is that we do not need a referendum on democracy to determine the views of most Hong Kong people - we already know what they are. Support for pro-democracy candidates in direct elections over the years and the results of opinion polls have consistently confirmed majority support for democracy. This has been recognis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questions to be answered, rather, concern the form that the new system will take.


However, anything less than a ringing endorsement for the pan-democrats is bound to be interpreted by government allies as an indication that the community lacks the appetite for democratic reform. If the referendum is not to backfire on the pan-democrats, they need to conduct a disciplined campaign, without being sidetracked by other issues.


It can only be hoped that this rather dubious resignation plan will, through public debate,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a clearer picture on how best to take democratic reform forward.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區議會掛曆 Chinese Calendar fo Community

今天在黃竹坑派發區議會的傳統掛曆,連環保袋都是深紅色,派發時都有充滿喜洋洋的氣氛,甚至提早說新年吉利話。

I went out to distribute the Chinese calendar this afternoon in WCH.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全民防疫:派發年曆 2010 Calenda for Local Community(5)

除了先前派發的防疫包,我與區議會黨友馮煒光和柴文瀚合作,申請了民政處與區議會的防疫撥款,用來製作年曆,印上防疫訊息,派發給市民。應節之外,亦呼籲市民對流感不可掉以輕心。我今天到了十五間派發年曆,反應踴躍,約半小時就派了兩百多個出去。

先前在香港仔派發防疫包的情形,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7959&prev=7960&next=7948

I went to the '15 rooms' to distribute the calendar this afternoon, in order to reminder people keep personal, home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 to prevent the flu.(background, pls refer  to 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7959&prev=7960&next=7948).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開記者會跟進惠福道安老院申請起住宅 Re-development of the Home for the Aged(5)

我今天與環保團體「環保觸角」合作召開記者會,跟進地產商頻頻與社福機構合作,利用社福用地起屏風樓賺錢的發展趨勢。我主要報告關於早前跟進的黃竹坑惠福道安老院申請興建4座34層住宅的規劃申請。(背景請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7910&prev=7915&next=-1)



下面是「環保觸角」的新聞稿,明天我再將補充資料放上來。



The Green Sense and I had a press conference today to raise public concerns about the tendency of the land developer and the social institutes work together to apply for changing the GIC land to residential uses.



I've report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development plan of the Home for the Aged at Welfare Rd, WCH. background of this issue, pls refer to 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7910&prev=7915&next=-1)









新聞稿


社福用地變屏風樓   違反原有規劃  密度大增


社福機構及發展商私相授受   城規會把關不力


安貧小姊妹會申請香港仔惠福道安老院變4座屏風樓 


數十年前,很多社福機構得到政府廉價甚或免費批地,興建安老院、 學校、兒童院、盲人院等社福設施。 


10年,很多社福機構竟聯同發展商, 向城規會申請將原有社福設施改為住宅用途。 本會調查了過往社福機構向城規會申建住宅的例子,共有17個, 當由15個已得到批准,1個否決,1個可能在短期內於城規會審議 。 


社福用地("Government, Institution or Community")一般較低矮及低密度, 是高密度樓宇之間的緩衝區,但改變用途為住宅後, 變成數十層高的住宅,部份更是座座相連的屏風樓。 


最近, 安貧小姊妹會就向城規會申請將於香港仔惠福道的聖瑪利安老院, 由社福用地改成住宅用途,申建434層高住宅,並加上7層平台 ,樓面達1,046,400呎,地積比6.3倍,估計約900伙 。根據申請人提交的資料,4座樓宇接近相連, 顯然將會為區內帶來屏風效應。 


同是由安貧小姊妹會持有、位於彩虹的聖若瑟安老院, 於數年前和發展商九龍建業向城規會申請建550層高住宅, 竟然得到批准。該會已得到政府批地於上水重置安老院, 院友亦已搬遷,新院舍亦啓用多年。 


心光盲人院可能即將得到政府批地在馬鞍山重建院舍, 卻沒有將薄扶林道原地皮交回政府, 反而和發展商恒隆地產合作建樓。申請多次被城規會否決, 最終縮減密度後過關,將建317層住宅。這些例子多不勝數, 大埔滘聖基道兒童院已由長實發展成鹿茵山莊、 何文田的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已成為新鴻基的何文田山一號… 


出現上述問題,是現時社福機構搬遷時,政府協助在新界區覓地, 但卻沒有政策收回原有市區土地,任由社福機構與發展商私相授受, 改變用途發展住宅。而城規會亦沒有做好把關工作, 審批改變用途的申請寬鬆。 


相片下載:http://press.greensense. org.hk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揮刀自宮的「五區總辭」

民主黨會員大會昨天以大比數否決以「五區總辭」策略去爭取民主。我發言時以「揮刀自宮」形容「五區總辭」策略,現在草草整理和補充昨天的發言內容如下,因為昨天時間有限,而且我講得頗零亂。


我向來反對激進的抗爭路線和輕率的政治舉動。我認為政治人最重要的德性是慎重而成熟的判斷(Prudence)以及深沉的責任感(見我網誌: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7855)。社民連從來都只是少數人支持的激進政黨,黃毓民對此有深刻認識,但其黨員和支持者卻大多處於精神亢奮狀態,以為社民連才是唯一能代表民主真理的政黨,非但如此,更深信不認同其理念者為罪人乃至「不是人」(今天才在網上看到的)。不怕誇張一點說,這就如紅衛兵當年的思維模式:反對毛澤東和無產階級專政的人不僅僅是應該打擊的敵人,而且是喪失了「人」的資格從而應該從肉體和精神上消滅的「政治障礙物」。當然,現在的一些社民連支持者只是對異見者報以粗言衊語的謾罵而已,但我完全不認同這種人身攻擊式的謾罵。


「五區總辭」策略冒險且注定「有輸無贏」。最理想的結果也僅是在補選中贏回五席,泛民並不會因此多了議席;如果說補選全贏後可向特區乃至中央政府傳達強烈訴求,但其實過去這麼多年的選舉市民已清清楚楚表明希望儘早實行雙普選的「授權」,何必多此一舉,而且令普羅市民指責泛民在浪費公帑?


變相公投乃假議題(「變相」二字可圈可點),就算是補選,也不可能是單一議題的選舉。我相信,到時市民討論青少年濫毒、復建居屋與否乃至高鐵等議題必將分散對公投所必須具備的單一議題的聚焦式討論。


其次,如果民主黨採用激進的街頭鬥爭路線,我相信這會令民主黨變成為社民連,如果民主派的最大黨也變質成為社民連,必將敗壞香港理性文明的政治文化。我相信大部份市民不接受乃至不屑立法會議員在議事廳中掟蕉、掃枱和謾罵;我對只求過癮,追求傳媒曝光的台式政治show深不以為然;我也憂慮流氓式的謾罵和威逼成為政壇風氣:不經深思深熟就冒然提出乃至以粗言衊語威逼同盟政友和市民接受其粗疏提議,如不接受就大扣「民主罪人」的帽子。


我主張在建制內抗爭,撤出議會將很可能助長香港政治出現「新加坡化」,因為民建聯必將趁機壯大勢力,不僅霸佔建制內的種種有利議席和位置(這是實實在在與當權的「公務員黨」討價還價的政治實力!),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大黨,更嚴重的是在其雄霸議會後,必將利用其立法權打壓民主派(例如修改有利於其政黨的選舉條例及其他有利於其政網和發展的法例)。這是我最不願見的發展趨勢,也是民主派必須未雨綢繆,準備迎接的艱巨挑戰。


香港與台灣不同,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香港從來沒有台灣的獨裁統治的歷史,我們所受的打壓遠不是台灣那種爭取民主要冒上被暗殺、被流放和被監禁等危險。身為民主黨區議員,我完全能理解,而且深信比普通市民更對於在政治參與中的無奈感和無力感的體會更深;但我同時清楚的認識到,我們的市民在政治上遠遠沒有像以前台灣人那樣的被嚴重迫害和打壓的感覺。我們享有充分的自由和法治,百年來的殖民統治和教育的「去政治化」也令市民在政治上趨於保守,這是我所理解的香港民情,但可惜社民連的朋友卻似乎有將香港當成台灣的認知謬誤。


不少人說,社民連的黨員和支持者大多為年青人,而且這些年青人似乎戴著「年青的光環」,動輒「老人政治」和「大佬文化」,似乎年長者不僅不宜從政,更應從政壇中掃走。但只要我們冷靜想一想:政治上為什麼年青一定比年長優越?只要稍有一點常識和認知就會明白,古往今來成熟的政治家有多少是十幾二十歲的年青人?我自己也是年青人,我從來不盲目自大以為自己在政治上比年長者優越,我更深信年長者的經驗和識見在政治上比年青人的熱血和衝動更加值得珍惜。


爭取民主艱辛而,絕非一時氣憤填膺就可畢全功於一役,這注定是長期和堅韌的鬥爭;如果以金庸武俠小說功夫作比喻,我寧願選擇學郭靖去修練沉悶但腳踏實地的「降龍十八掌」,也不去學「欲練神功,必先自宮」的邪門「葵花寶典」。更何況,爭取民主從來沒有絕世秘笈,而我卻看到有不少人竟相信在香港實行激進政治路線是絕世神功,而且以「五區總辭」自宮。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香港仔街市變身冷氣街市?(7)

爭取香港仔街市變身冷氣街市的背景及我早前的跟進,請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7945



全民防疫:派發洗手液 'Anti-Flu Pakage' for Local Community(4)

昨天又在香港仔中心派發民政處與區議會分派給區議員的防疫包;時間未到很多市民已排隊「認領」;派發時更是人頭湧湧。幸好秩序還算良好。


先前在黃竹坑派發的情況,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7922&prev=7923&next=7915


We distributed the liquid soap and surface disinfectant to residents in Aberdeen yesterday, in order to remind people to keep personal, home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Details, pls refer  to 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7922&prev=7923&next=7915).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貧富懸殊:笨蛋,這是政治!It's Politics, Stupid!

信報今天的社評(見下),令人想起香港高居貧富懸殊世界第一的排名;國家將貧富懸殊視為重要的政治問題,可惜香港高官和權貴精英們眼裡只有經濟,貧富懸殊對他們而言,也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深信只能是由市場解決的經濟問題。

(貧者無立錐之地的香港)及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7723(轉貼:我們需要怎樣的社會?—給練乙錚先生的信)


再行均富 打破壟斷 促進消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周一結束,從領導人的冗長講話中,大抵可以整理出北京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點—首先是促消費,透過合理的收入分配,提高人民的消費能力;其次是城鎮化,發展中小型城鎮,引入農村人口,拓展基層的消費力;其三是把經濟從第二產業、集中出口,轉型至發展第三產業,增加以服務型為主的經濟體系的比重。上述三項工作,都必須政府介入推動,甚至以政策傾斜的方式促成,而其中最關鍵的,是改善目前內地的收入分配,扭轉貧富兩極化的現象。

貧富懸殊是社會問題,處理失當更會演變成政治問題,但在經濟發展的範疇,財富過度集中意味着大部分勞工階層沒有足夠財力消費。如何達致國家促消費、擴內需的目標?今年四月二十九日,國務院提出要加快出台《關於加強收入分配調節的指導意見及實施細則》,是中國政府決定從法規上入手,試圖以政府之力把財富再分配的一次嘗試;為了配合經濟工作會議的新思路,全國收入分配改革相信很快就會出台。

以下一系列數據,可以反映出內地收入分配嚴重失衡、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現實。從一九七八年到二○○六年,中國居民收入年均增長為百分之六點七,跟國家在這段期間高達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形成強烈對比,而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統計數字,中國目前佔總人口二成的最貧困人口,佔收入或消費的比率只得百分之四點七;佔總人口二成的最富裕群體,佔收入或消費的比率則高達百分之五十!近年因收入差距、城鄉差距、東西部地區人民收入差距過大等原因,令貧富不均現象更趨惡化。至於在很多國家用作量度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內地在八十年代錄得〇點二一至〇點二七(指數愈低代表貧富懸殊愈不嚴重),從二〇〇〇年開始,堅尼系數已超過〇點四的警戒線,有專家估計,現在已接近〇點五的偏高水平。而據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以最高收入的二成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最低收入二成的人口平均收入比,美國是八點四倍、俄羅斯是四點五倍,中國則是十點七倍,比資本主義老大哥還要厲害。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是世界上收入最平均的國家之一,但當時是「均貧」,國家的發展水平低,現在中國已接近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每年GDP達三十萬億元人民幣,但城鄉、區域、行業、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卻持續擴大,意味着有大部分民眾無法享受到經濟高速發展的好處,試問以這種狀態,又如何鼓勵人民消費?

中國第一次收入分配改革是在一九八五年,當時國務院規定實行「企業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鈎」的收入分配制度,目的在打破大鍋飯式的平均主義,職工收入可以按企業表現調整,多勞多得,收入與業績掛鈎,藉此激勵工人和企業的積極性。十多年之後,這種工資掛鈎制度發生了質變—調查顯示,內地行業收入差距最高與最低比值逐年拉大,比例擴大至現在的十一比一,造成這種差距,主因之一是壟斷企業—主要是國有大型企業憑藉自己的獨特位置賺取巨額利潤,然後「回饋」管理層和職工,他們的工資待遇遠遠拋離在市場競爭中掙扎的民營企業;現在中國首五百強企業逾六成是國企,它的收益動輒過百億元,部分更超過美國的五百強巨企,但國企靠的是政府政策保護,而非管理和技術創新;借助特權優勢而賺厚利並「益自己人」,除了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也導致另類社會矛盾,不利國家的長期發展。

社會主義的「均富」曾經是平均主義和消磨生產積極性的負面名詞,但經過三十多年發展,中國大陸的「均富」已有另一層含意,就是打破國企壟斷、讓人民能夠分享改革和發展的好處;非如此,中國的促消費擴內需是很難實現的


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香港仔街市變身冷氣街市?(6)

上星期五我再次跟進早前香港仔街市商戶爭取加裝冷氣系統一事。(此事背景及我先前跟進,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searchblog_art?p=%E9%A6%99%E6%B8%AF%E4%BB%94%E8%A1%97%E5%B8%82&my=1)

這次主要是去視察上次與食環署助理署長承諾,撥款30萬改善街市內的通風系統,例如維修及加添通風管道及加裝風扇等進展與成效。

機電署職員表示,是項工程加強了街市抽風管道的強度,亦
分別於街市各處增加了「抽風位」及風扇,以改善街市的抽風系統。同時亦即時承諾在年底前加裝風扇,以期在未裝冷氣系統前,舒緩街市目前,尤其是夏季時溫度高又悶熱而導致客源大減的問題。

如我以前所說,這樣的地區事須長期跟進才會有點成效,現
在算是有了些進展,但是否能安裝冷氣,則仍「有排跟」。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亞軍 the Runner-up

周六第一次去看了現場的欖球賽,我錄了香港隊大勝關島隊的精彩片段與各位分享。可惜港隊最後以兩分負於日本,屈居亞軍。


剛好周日我代表分區會去參加南區陸運會4乘100米接力賽,也得了亞軍。當然,這次僅是志在參與式的嘉賓賽而已。


Last Saturday my friend and I went to the HK Stadium to enjoyed the rugby match of the East Asian Games. HK team played so well that day(see the following video), but it's a pity that it lost to Japan by 2 point at the final match and could only got the runner-up medel.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Area Commitee this year, I took part in the 4*100 relay race of the Southern Games on Sunday and won the runner-up medel too.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黃竹坑香葉道爆水喉  Water Pipe Broken at Heung Yip Rd

今晚派發洗手液後,約八點時同事告知香葉道與南朗山道交界處爆水喉,我趕緊往現場查看,幸好問題不大,喉水喉的位置旁邊剛好有個污水蓋,將爆出的食水引向該處,故影響輕微(詳見我拍下的錄影:http://www.youtube.com/watch?v=voJVSkYGsug)。




雖然如此,
我已即時致電水務署要求即時派員維修,以免爆開的裂口越來越大,影響到食水供應和交通。


近年來黃竹坑因更換水渠、海洋公園擴建及其他污水、寬頻及其他工務工程,幾乎四處都在掘地,近來爆渠意外也多了(詳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6074),我會要求水務署嚴加督促其外判公司,以免影響市民。


A water pipe broken at Heung Yip Rd around 8pm tonight. Luckily it's not a serious accident like the May one(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6074), you may watch a video I took to know more about it.





全民防疫:派發洗手液 'Anti-Flu Pakage' for Local Community(3)

今年年中時我曾在社區內派發洗手液(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searchblog_art?p=%E6%B4%97%E6%89%8B%E6%B6%B2&my=1),今天再次協助區議會和民政處派發防疫包,這次政府撥了百多萬給區議會,故每位區議員可在區內派發"豪裝防疫包",裡面不僅有一公升的名牌洗手液,且有消毒劑和一條毛巾。


防疫包雖屬"豪裝",但將百多萬的資費用在派發給市民的實物上,我想總比有的區議會舉辦嘉年華等形式的宣傳上更實在吧。


再不願其煩提提大家:衛生署的醫生說清潔雙手是很有效的預防流感方法,大家可要勤洗手,莫做"黑手黨"啊。


Because of the pain experience of SARS, the gov't response quickly to to H1N1 swine Influenza, and enable the district council and its member have more resource to deal with the prevention work at local level. I distributed the liquid soap and surface disinfectant to residents again, in order to remind people to keep personal, home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Details, pls refer  to 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searchblog_art?p=%E6%B4%97%E6%89%8B%E6%B6%B2&my=1).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評朴贊郁的《饑渴誘罪》:「眼高手低」有罪? Review on Thirst

Sorry I can't translate this review on the Korean film Thirst.


前些天我寫了篇影評,放在這裡,請有心人指教:


View Image
 


我頗喜歡朴贊郁的《原罪犯》及《親切的金子》。他的這兩套舊作故事題材新穎有衝擊力,拍攝手法雖不甚突出,但也屬高於水平之作,最重要的是他的切入點能引發觀眾沉思人性中的陰暗面與各種社會價值的正當性。上星期我滿抱期待去看朴贊郁他的新片《饑渴誘罪》,以為又可欣賞一套別出心裁,令我深思的好片,可惜大失所望而回。 

朴導演這次的野心太大,在《饑渴誘罪》中探討善惡交戰、愛慾與愛情、長生不老與生老病死的衝突乃至信仰與宗教(邪教?)等等充滿張力的主題和副線,但不同的主題隨著故事演進而湧現時,朴導演對各個主副題的先後主次、輕重濃淡的處理幾近失控。最後影片竟落入俗套,故事勉強以男女主角雙雙死去,愛情隨之終結的手法結束。兩相對比下,先前的《原罪犯》及《親切的金子》故事簡潔而容易做到主題鮮明突出,而《饑渴誘罪》題材過多,導演招架不來,最後令主題不彰,多個副題混亂不堪。一句記之曰:眼高手低。   

先講電影的副題,《饑渴誘罪》主線明顯是嚴肅的人性善惡的交戰,片中男女主角的愛情乃至愛慾場景只是為應付(或淪為)市場和爭取票房收入的gimmick。可惜導演連這個副題也未能成功令人信服男女主角的愛情乃植根於少年時的純真等待,電影沒有交代兩人的感情基礎,又沒有舖陳兩人感情的演進,迅速切入的愛慾似是為gimmick而暴露的低招,其結果是弱化了影片後半部份男女主角衝突的張力。導演在副線中營造這種張力,本應是為加強人性善惡交戰這一主題而存在,如能妥善處理,主副題當可互為照應,效果相得益彰;但電影中不明所以的愛慾遠遠蓋過影片本來打算拍成兩人屬舊愛重逢的愛情線,令作為副線的愛情小故事幾乎完全失敗,又無法輔助彰顯主題,最終使電影的情節顯得混亂而冗贅。 

看過《色戒》的朋友可以對比一下湯唯與王力宏在片中的愛情副線,雖不甚精彩,但總算能夠加強女主角在愛與慾爭中的掙扎、失望和最後的坦然,令女主角的內心世界更加豐富,也令其性格更為立體,可惜《饑渴誘罪》中的愛情副線完全達不到這個目的。我對朴贊郁本人的了解除了這三部片子外,其餘一概不知,不知道是否與他的經驗有關,但明顯的是,兩相比較之下,朴導演的功力遠不及李安。 

副線處理不好雖是不足,但它畢竟不是整部片的關鍵,如果電影的主題出色,當可瑕不掩瑜,甚或完全被精彩主題所發放的光芒所遮蓋,可惜的是《饑渴誘罪》的主線也拍得一塌糊塗。男主角是孤兒出身,任職天主教神父,每日在醫院中見證臨終病人的死亡及耹聽世人悲苦、仇恨的告解,令其善良的心靈飽受煎熬,導演讓男主角在影片一開始就選擇了甘願做絕症的實驗的「另類自殺」,但最後不明所以的活了下來,在外成了眾人擁戴的神秘聖徒,暗底下他實際上成了擁有超能力的吸血鬼。善惡的張力首先出現在男主角的選擇:一是身為神父的人與吸血鬼這重張力;二是選擇吸人鮮血自救乃至依己能力為所欲為還是「能力越強,責任越大」,以己超能力救濟眾生的張力。前者影片只略為帶過,大意的觀眾當不會留意有此張力;後者稍有刻劃,男主角因此自責及至自殘,但終究忍受不住「饑渴誘罪」而吸食人血,但仍固守其不害人的前提:吸食老神父自願提供的血和醫院中植物人的血。 

為推進劇情和加強張力,女主角的出現明顯可見是導演的刻意安排:同樣是孤兒,成了男主角兒時朋友的妻子,但她幾近等同奴隸的絕對弱者;而且,男女主角有一段童年舊事:他留意到她當年的害羞,她期待那個孤兒院男孩的來訪。於是又多了幾重張力:在女主角面前,男主角是人呢還是吸血鬼?是神父呢還是當年的孤兒?他對她是愛情呢還是慾望?擁有超人能力的他應救出這個絕對弱者呢還是僅僅作為旁觀者?可惜,電影沒有著力於這些內心掙扎,或者說讓其中一種張力轉變為愛慾與愛情的衝突;但一如上述,男女主角的愛慾不知所謂的崩突而至,暴露場景令人覺得似是為gimmick而作的暴露,無法建立起這種張力關係。 

可能為了更戲劇化,導演安排男主角為了救女主角而令女主角也變成了吸血鬼,從而產生多一重張力:兩個人/吸血鬼代表善惡不同的價值,從而令本屬男主角一個人的掙扎變成兩個人的對抗,或者這不過是將男主角內在的善惡張力透過男女對立的外在形式顯現出來。導演的原意頗佳,可惜一來這個創意來得太晚,二來更糟糕的是執行起來混亂不堪,令人只留意影片中暴露的愛慾和血腥的恐怖,以及片中加插「合謀殺夫」中導演刻意加插的怪異和荒誕風格。亂人耳目的吸血鏡頭和尖叫不是將內在的張力外化為緊湊的故事情節,而只流於刻意取悅「一般觀眾」的技倆,完全無法刻劃和彰顯多重張力下的人物性格和人性深度,影片展現的善惡張力甚至還不如《魔戒》中最顯淺的正邪對立。 

如果對比中島哲也技巧百出的《花樣奇緣》,僅以拍攝手法而言,朴導演的功力不僅僅是略遜,而是差了一大截;如果以題材的創新而言,艾慕杜華《對她有話兒》中的「畸戀」所呈現的愛情更為感人,人性之善與社會外在規條的「壓迫」之間的張力令人性之善與愛情之美顯得更為真實,也更為脆弱,因而更讓人歎息,但《饑渴誘罪》的題材已非新穎,劇情內容又遠遠達不到《對她有話兒》的水準,讓我大失所望。 

僅以主線和第一副線的處理已可見此片乃失敗之作,但其實導演在片中尚安排了多條副線:如女主角對周邊人物的仇恨(為其化身為「享受罪惡的吸血鬼」作準備)、如女主角與警長及學者(?)的私通(後來只有一幕不知所謂的與學者的私通性愛鏡頭)、如女主角與性無能丈夫的畸形關係(這點交代較多,見上文「合謀殺夫」一段);又如宗(邪?)教與信徒的關係(最後以畫蛇添足式的手法拍攝男主角以假意強姦女「信眾」而破壞其在「信眾」中的神聖形象從而彰顯其善良的一面;該片段不知所謂的加插了令人莫名其妙的男主角暴露性器官的鏡頭);再如老神父由自願獻血給男主角吸食到他也想變成長生不老,擁有超人能力的吸血鬼的轉變(該片段平舖直述,幾無奇喜,只能算是聊備一格)。這些副線均未能妥善處理,導演只是極粗疏的交代,不僅令人感覺劇情紊亂,而且更覺得冗長:此片長約兩小時,算不上長,但竟令筆者在觀影中途查看電影還有多久才結束。對筆者而言,這幾乎是絕無僅有的特例。 

亂彈一輪後,點出兩樣值得欣賞之細節:影片第一個鏡頭,陽光從病房窗口照入房間大門,一片乳白色的光影中有似靜又動樹葉影子,很有詩意和令人深思的影像。這令我想起《三隻猴子》中的第一個異常精彩的長鏡頭,我以為《饑渴誘罪》的第一個鏡頭也會預示整部片的格調,可惜,整部片幾乎完全與這個精彩鏡頭無關。 

影片中第一位出鏡的女護士,影片開始時向神父(男主角)告解時透露自殺傾向,影片中途有一幕顯示她自願獻血給已變成吸血鬼的男主角,以此呼應男主角在片首的另類自殺,也同樣以此彰顯了人性的善美:自殺的同時,也救助了他人。可惜,社民連和公民黨選擇自殺式的總辭,不但不幫人,還強行要把民主黨等其他泛民拉入其火坑。可見,眼高手低的,絕不僅僅是電影導演。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惠福道安老院要求延期審理住宅申請 Re-development of the Home for the Aged(4)

我將惠福道路口的安貧小姊妹安老院疑與地產商合作,向城規會申請興建住宅的意見書交予城規會外,亦在區議會提出討論,希望得到其他議員的支持與共識,一起反對這種走捷徑的取巧方式(此事背景詳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index?l=f&id=16)。


或許是項申請引起太多政府部門及外界反對的原因,申請人在區議會開會前突然要求城規會延期審理其申請,指需補充更多資料以解釋其申請云云。城規會將在12月18日審理申請人的"延期申請"。


我在會上指申請人是利用程序來試探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對其申請項目的反應,現在見引起太多反對而暫時延期,之後等此事被"攤凍"一段時間後再提出補充資料(有可能不用再公開諮詢)。這樣的手法以前長實想將香葉道的酒店用地改建為住宅時已用過了。


在區議會上沒有一個議員支持安老院的申請,因為改建為住宅違背了安老院的既有土地用途,而且可能打開惡劣的先例,令地產商利用各種途徑將GIC用地轉變為住宅用地而謀取巨利。會議也引發大家對安老院可能因資金短缺而與地產商合作的關注,我還要繼續跟進此事,因為之後申請人還是會照樣申請興建住宅。


The applicant applied to delayed it's application of the re-development plan of the Home for the Aged just before I raised the issue to the SDC. (The background of this issue, pls refer to 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index?l=f&id=16) The Town Planning Board will discuss it's 'application of delay' on 18 Dec.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有趣書架 Offcial Playground as Interesting Bookshelf

我喜歡看書,愛屋及烏,故也喜歡和書有關的書架、書簽及至與閱讀有關的電影等等。昨天在東方日報看到這張「書架」照片,今天上網找出來,公諸同好;早前我發現的有趣書架,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7348


I love reading and it's why I love bookshelf too. I've shared with you some interesting bookshelfs two months ago(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7348), I found another interesting design yesterday. Take a look, maybe you will like it too.


OFFICIAL PLAYGROUND




OFFICIAL PLAYGROUND, 2008




The official playground is inspired by the a playground: a place where children ‘work’ while playing. The object is designed from the vision that exercise and playfulness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and creativity at work.

The big ‘cabinet’ fulfils the function of closet, private workspace and meeting point. The closet contains several levels where items can be stored and/or presented. The inside is fenced off by these products. Taking something from the closet can lead to interesting meeting moments (inside/outside). The meeting point on top can by reach by climbing.


http://www.gsign.nl/index.php?page=works_item&id=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