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貧富懸殊:笨蛋,這是政治!It's Politics, Stupid!

信報今天的社評(見下),令人想起香港高居貧富懸殊世界第一的排名;國家將貧富懸殊視為重要的政治問題,可惜香港高官和權貴精英們眼裡只有經濟,貧富懸殊對他們而言,也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深信只能是由市場解決的經濟問題。

(貧者無立錐之地的香港)及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7723(轉貼:我們需要怎樣的社會?—給練乙錚先生的信)


再行均富 打破壟斷 促進消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周一結束,從領導人的冗長講話中,大抵可以整理出北京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點—首先是促消費,透過合理的收入分配,提高人民的消費能力;其次是城鎮化,發展中小型城鎮,引入農村人口,拓展基層的消費力;其三是把經濟從第二產業、集中出口,轉型至發展第三產業,增加以服務型為主的經濟體系的比重。上述三項工作,都必須政府介入推動,甚至以政策傾斜的方式促成,而其中最關鍵的,是改善目前內地的收入分配,扭轉貧富兩極化的現象。

貧富懸殊是社會問題,處理失當更會演變成政治問題,但在經濟發展的範疇,財富過度集中意味着大部分勞工階層沒有足夠財力消費。如何達致國家促消費、擴內需的目標?今年四月二十九日,國務院提出要加快出台《關於加強收入分配調節的指導意見及實施細則》,是中國政府決定從法規上入手,試圖以政府之力把財富再分配的一次嘗試;為了配合經濟工作會議的新思路,全國收入分配改革相信很快就會出台。

以下一系列數據,可以反映出內地收入分配嚴重失衡、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現實。從一九七八年到二○○六年,中國居民收入年均增長為百分之六點七,跟國家在這段期間高達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形成強烈對比,而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統計數字,中國目前佔總人口二成的最貧困人口,佔收入或消費的比率只得百分之四點七;佔總人口二成的最富裕群體,佔收入或消費的比率則高達百分之五十!近年因收入差距、城鄉差距、東西部地區人民收入差距過大等原因,令貧富不均現象更趨惡化。至於在很多國家用作量度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內地在八十年代錄得〇點二一至〇點二七(指數愈低代表貧富懸殊愈不嚴重),從二〇〇〇年開始,堅尼系數已超過〇點四的警戒線,有專家估計,現在已接近〇點五的偏高水平。而據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以最高收入的二成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最低收入二成的人口平均收入比,美國是八點四倍、俄羅斯是四點五倍,中國則是十點七倍,比資本主義老大哥還要厲害。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是世界上收入最平均的國家之一,但當時是「均貧」,國家的發展水平低,現在中國已接近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每年GDP達三十萬億元人民幣,但城鄉、區域、行業、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卻持續擴大,意味着有大部分民眾無法享受到經濟高速發展的好處,試問以這種狀態,又如何鼓勵人民消費?

中國第一次收入分配改革是在一九八五年,當時國務院規定實行「企業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鈎」的收入分配制度,目的在打破大鍋飯式的平均主義,職工收入可以按企業表現調整,多勞多得,收入與業績掛鈎,藉此激勵工人和企業的積極性。十多年之後,這種工資掛鈎制度發生了質變—調查顯示,內地行業收入差距最高與最低比值逐年拉大,比例擴大至現在的十一比一,造成這種差距,主因之一是壟斷企業—主要是國有大型企業憑藉自己的獨特位置賺取巨額利潤,然後「回饋」管理層和職工,他們的工資待遇遠遠拋離在市場競爭中掙扎的民營企業;現在中國首五百強企業逾六成是國企,它的收益動輒過百億元,部分更超過美國的五百強巨企,但國企靠的是政府政策保護,而非管理和技術創新;借助特權優勢而賺厚利並「益自己人」,除了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也導致另類社會矛盾,不利國家的長期發展。

社會主義的「均富」曾經是平均主義和消磨生產積極性的負面名詞,但經過三十多年發展,中國大陸的「均富」已有另一層含意,就是打破國企壟斷、讓人民能夠分享改革和發展的好處;非如此,中國的促消費擴內需是很難實現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