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

大坑渠的生態啟示

下文講及黃竹坑大明渠生態,文章裡提及會覆蓋的那段是前黃竹坑邨及南朗山道熟食中心對出的大明渠,其餘的則不會覆蓋;很可惜,以前那幾十隻白鷺現在已只剩下零零丁丁三五隻,港鐵指不是珍貴品種........



香港經濟日報 
C05  |   城定格  |   城定格  |   By 梁智儀
2011-07-18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大坑渠的生態啟示

  以往香港的大坑渠,因其獨有的建築形態、開揚的環境,及令人掩鼻的臭味,令人「難忘」。這些大坑渠是明渠建設,近年政府大肆覆蓋明渠,不見天日是渠道的宿命嗎?你願看見由覆蓋明渠而來的空地,還是一道充滿生機的河道?原來,認識明渠,還可啟發本港的渠道及河道設計……

  大半年前,黃昏時分走過香葉道明渠(又名黃竹坑明渠),時而遇見跑步的人,時而碰到正在垂釣的老翁,渠道流水淙淙,還記得一隻白鷺在淺水的渠道中獨自嬉水。

香葉道變工地

  歷史悠久的大王爺廟沿渠而建,旁邊茂盛的大樹,不止是屬於游魚的綠蔭,還是一群不知名白鳥的棲息地。明渠旁邊的長德工業大廈傢俬店負責人黃先生說,渠道風光明媚,每天黃昏,數十隻白鳥也會飛來,在大樹棲身,樹冠滿布「白點」,很有趣。香葉道明渠建於 50 年代,位於香港仔香葉道,環境開揚,有一段時間是工廠區的「唞氣位」。

  上星期再到香葉道明渠。還未轉入香葉道,已聽到轟隆隆的機器聲,多部吊臂機、推土機於工地大肆興建,明渠上方正是港鐵南港島綫途經的位置之一,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另一位居於附近的黃先生,每天也到香葉道跑步,十多年來風雨不改,他慨歎:「建港鐵,要拆渠?這種明渠已很少見,這一條一向沒有發出異味,有它,附近的環境也開揚。」根據渠務署資料,香葉道其中一段明渠,因港鐵工程關係,將進行修建及覆蓋,當局卻強調明渠會繼續保留……修建效果如何,有待時間證明。早於 05 年,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宣布,未來 10 年將覆蓋 16 段明渠,以改善渠道附近環境。究竟城市明渠是否只有待覆蓋的命運?

渠道就是坑渠?

  本港的渠道,分為雨水渠及污水渠兩種,污水渠採用密封設計,雨水渠則因應地理環境及實際情況,採用地下管道或明渠形式。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鄭炳鴻(Wallace)回應渠道的發展時說:「都市發展,人們開發天然河道,又或在城市興建不同用途的渠道、河道。工業化令渠道受污染,正如本港不少渠道也是因為衞生問題而逐一被覆蓋。」Wallace 認為當局一向只把渠道「石屎化」,反映了「渠道就是坑渠」的思維。

  如果渠道不是坑渠,可以是甚麼?或許可從近年廣為人知的啟德河去理解。《重現人文景觀啟德河》一書中提到,04 年政府完成啟德雨水轉運計劃,將中九龍的雨水經管道輸往啟德明渠排放入海,回復其排洪作用,Wallace 說:「當年引進雨水的做法,令水流增加,間接改善水質。而啟德明渠的水,另一部分則屬家用污水。家用污水經沙田濾水廠處理好,再流入啟德明渠,出廠的污水屬二級,即沒有固體廢物,但還是不適合人接觸及飲用。」雖然如此,但渠道生態重現,渠道流水潺潺,大群游魚在渠道中逆流暢泳,於近岸的渠口,則聚居了一群群小魚,有了魚,也吸引了白鷺。密密的游魚,偶爾更吸引人們前來垂釣,但漁獲當然不宜食用。由於保育渠道的聲音不絕於耳,而渠的衞生情況也良好,故當局正配合社區意見,把渠道以開放式設計來重修。當初啟德明渠有「翻身」機會,只因它幸運地遇到有利改善水質的政策,不用被覆蓋,而並不是當局刻意為生態保育而努力;但如果本港其他明渠的水質也有機會得到改善,相信對渠道生態也有正面影響。

  不少歐美國家,甚至日本、台灣等,也曾經歷渠道污染、改善、重生的過程,參考外地例子,當中不少渠道、河道也試圖設計得可供人走近,例如備受讚譽的韓國清溪川等。要把本港渠道改善,或把天然河溪開發成適合人與魚使用的河道,香港魚類學會會長莊棣華認為,採用天然物料也是關鍵,「仿效近百年前人們以石頭、貝殼、石灰作建設材料,正是本港發展生態建築的一大重點。一個地方的環境條件改善了,吸引魚類及其他生物回來群居,是偶然而難得的,這種生命歷程,稱作『回游』。」莊棣華表示,本港不少引水道的翻新工程,都以混凝土把河道鋪平便算;石屎會釋出鹼性物質,而平坦的渠道也不適合魚兒生活,故此每次也有大量魚類死亡。

人工營造魚道

  考慮營造天然環境來思考城市建設,採用對大自然損害較低的物料,相信是生態建築的大前提;可惜本港的渠道,底部一向只用混凝土鋪平,「一鋪,任何生物都無法生存。參考日本、台灣的例子,河道設計還會顧及河堤兩岸的綠化,例如種植蘆葦草,協助產生凈化作用。」莊棣華一邊解釋,一邊展示他負責設計的「南大嶼山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當中的技巧,或許可給當局復修市區渠道提供其他可行性。

  該改善工程範圍包括白銀鄉、鹿地塘、大地塘等地,為低窪地帶改善水浸威脅,「當地原貌,本是一條彎曲河道,當局需要把河道『拉直』,我建議以當地原本的岩石、礫石來鋪設新河道,再考量河床天然石頭的分布與距離,盡量以天然方法,營造自然環境。」白銀鄉溪屬於梅窩河其中一段支流,當中設有多級水池和小瀑布營造魚梯效果,仿效天然河道形態,為工程注入「魚道」設計概念。

  本港的渠道,數十年來被「石屎化」,對此,莊棣華感到無奈,「如要發展一條河、一條渠道,最理想的,是把河渠設計成可以讓人類與魚類同時使用,才是雙贏,也是公平。」

---------------------------------

河道 環境教育

  擠迫的城市出現一條由「坑渠」演變出來的河道,除了為城市景觀帶來生氣,還給社區帶來活力。啟德明渠(又稱啟德河)與李裘恩紀念中學、伍華中學及伍華小學為鄰。Wallace 表示,一條河道,有歷史、有生態,三所學校與明渠結集一起,是環境教育的良好範本,故此,他正積極與中小學推廣河道的環境教育。除此,他曾於今年 4 月安排了一班來自瑞典的建築系學生來港,實地觀察啟德河作研究,而活動中亦有一群香港學生到瑞典交流,學習當地的河道設計。藝術文化方面,Wallace 透露將於今年 9 月至明年初,在啟德河旁邊舉行綠色藝術活動,初步打算邀來意大利藝術家於河旁表演,以及跟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在河道上游的摩士公園附近,舉辦戶外電影放映會。

---------------------------------

令人嚮往的清溪川

  韓國的清溪川,本是一條受嚴重污染的城市河道,在韓國政府積極改善下,河道生態大獲改善。除了達到防洪目的,還採用生態式河堤設計,河道內設置植物浮床,有利魚類、兩棲類動物棲息、繁殖。為免外來污水進入河道,兩岸還增設截污管道。據統計,河道復原後,多見了鳥類、魚類及昆蟲等 150 多種生物,還有月見草、灰菜等百多種植物。

 
文章編號: 20110718030001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