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高永文:1年推4私院地過急



明報
A04  |   前瞻新政  |   2012-05-18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高永文:1年推4私院地過急

盛傳會出任食物及衛生局長的醫管局前高層高永文,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目前公立醫院醫生護士人手緊張,若按現屆政府規劃,在今年內為4塊私院地招標興建私家醫院,做法或許太激烈,擔心私院搶人手,會進一步令公營系統問題惡化。他說,既然政府已推出兩塊私院地招標,餘下兩塊地是否也應該在今年內招標值得探討,「是否可以考慮遲一點再做?」

明報記者談誦言羅永聰

憂搶人手再打擊公營系統

過去10 年,公院輪候時間長一直為人詬病,亦間接令更多病人轉到私院,高永文過去多次公開表示關心公院服務及輪候時間。他在訪問中表示,不時聽到病人投訴公院輪候時間長,他關心有否沒能力看私家醫生的慢性病人,因輪候過長延誤病情,但強調在改善輪候時間之前,要先檢視醫管局人手是否足夠。

公營醫療出身的高永文,曾在醫管局擔任專業事務及人力資源總監,2003 年SARS 爆發時,他有份帶領醫管局抗疫,事後被立法會調查報告點名批評,觸發他離開醫管局轉為私家骨科醫生。恰巧在這段時間,本港醫療發展也出現了新局面,時任財政司長梁錦松削減公營醫療資源,鼓吹公私營合作,間接將公院病人推到私營市場,高永文直言,當時感自己非這方面專家,故順勢離開醫管局。

現屆政府致力發展醫療產業,政府亦預留500 億元推動自願醫保基金,配套計劃包括今年內推出4 塊私家醫院地招標,其中大埔、黃竹坑兩塊私院地已公開招標,另外兩塊將軍澳、大嶼山私院地亦預算在今年年底招標。

應重新檢視餘下兩地招標

為維持醫療制度可持續發展,高永文認為應繼續引導部分有能力的病人到私院,而對於有買保險的市民,政府亦應該有政策配套方便他們使用私院,但問題是所用的力度有多大。

面對雙非孕婦來港產子令私院膨脹、高薪挖走醫管局醫護,現時公院的醫生護士人手緊張,高永文認為,一年內推出4 塊私院地招標建私院,必然會對公營系統造成莫大打擊。他認為有需要重新檢視,例如是否應該推遲將軍澳、大嶼山兩塊私院地的招標日期。

輪診時間難縮憂延誤病人

翻查資料,2001 年醫管局內科外科首次門診的輪候時間要等10 周,醫管局於是定出輪候指標,除腫瘤科可獲即時診斷,產科輪候1 周,眼科2 周、兒科以及精神科輪候3 周,創傷及矯形外科、耳鼻喉科輪候5 周,內科和外科等6 周,以改善服務。

但到2008 年,專科輪候時間又回復愈等愈長,輪候中位數17 周,部分專科如外科,最極端的個案有人要等4年(206 周) , 骨科最長要等2 年(105 周),專科眼科最長要等接近2年(103 周)。至2011/12 年(4 至12月)情况也未見很大改善,醫管局的專科輪候中位數顯示,新界西骨科要等38 周,外科要等24 周;新界東內科要等34 周,婦科要等26 周;九龍東外科要等25 周。

近年公院輪候時間長問題一直未能解決,令愈來愈多病人轉往私院,高永文擔心沒有綜援但經濟能力差的病人,在公院乾等會延誤治療,病情由不嚴重變成嚴重,故服務質素是未來一個重要課題。

資助病人轉看私家值得推廣

高永文稱,醫管局近年推出的切除白內障資助計劃,引流部分有能力的病人轉看私家醫生,騰出空位給有需要病人以縮短輪候時間;或選擇一些醫院做專科中心,如更換人工關節,都能在特定範疇紓緩輪候問題,值得再推廣。

人力資源

三方向紓人手荒 縮輪候時間

醫管局若發現單靠聯網之間補位不足以解決問題,有需要「多幾雙手幫手」,則管理層可先在內部求共識,再與醫委會溝通,爭取放寬聘請海外醫生。

高永文說,公院要改善輪候時間,先要解決人手問題。他承認目前醫管局人力問題嚴重,要解決問題,他提出3 個方向:檢視過去受整體緊縮政策影響、入職待遇較差的醫生,是否有不公平現象需要處理;鼓勵退休醫生留院服務;爭取在醫管局內部尋求共識,讓海外醫生來港,解燃眉之急。

檢視緊縮期入職醫生待遇

2000 年,時任財政司長梁錦松奉行小政府政策,醫管局在緊縮政策下,新入職的醫生待遇不及前人。高永文說,除了令到他們的待遇與私營市場出現差距,亦出現同工不同酬,醫管局可考慮了解當中是否有不公平的情况需要調整。

鼓勵退休醫生留院服務

至於挽留退休醫生,高永文指有不少同業願意退休後繼續留在公院看診,即使收入不及從前,這班包括大學教授的資深醫生亦願意助一臂之力,他認為這值得推廣。

凝聚內部共識聘海外醫生

業界有聲音擔心海外醫生來港會跟本地醫生「搶飯碗」,令輸入海外醫生進展困難,高永文稱,要先在醫管局內凝聚共識。他說,過去輸入的海外專家,多是香港欠缺的專科專家,但如今情况已變,醫管局若發現單靠聯網之間補位不足以解決問題,有需要「多幾雙手幫手」,則管理層可先在內部求共識,再與醫委會溝通,爭取放寬聘請海外醫生。但他回想當年醫管局大規模聘請新加坡護士,到頭來卻只有很少人獲聘,故對此不太樂觀。

對於工時過長是否令公院醫生流失惡化,高則表示在公院擔任高級醫生,工作壓力未必大於私人執業者,他以任職私家產科醫生的妻子為例, 「有時半夜兩次起身接call」,而部分城中專科名醫,亦是一早應診直到深夜,相反醫管局部分專科的醫生卻能準時放工。

醫局回顧

創局四目標 成本問題未解決

當年任職醫管局時,局內四大目標中的提升質素、改善效率、改變文化都已完成,但第四個目標——如何處理成本,卻一直沒解決。

高永文說,香港公營醫療經歷了3 個時期:1980 年代前的「前醫管局時期」、1990 年代創立醫管局、和1990 年代後期醫管局發展成熟期。他說,當年他仍任職醫管局時,局內四大目標中的提升質素、改善效率、改變文化都已完成,但第四個目標——如何處理成本,卻一直沒解決。

升質素增效率改文化已達成

高永文說,在1980 年代醫管局成立之前,公營醫療無論軟件硬件都不足夠,有病人要睡帆布牀,醫療質素沒有保證,醫生開藥時亦不會知道每粒藥的成本,或者是否有更便宜的藥物代替。文化方面,當時的政府醫院亦做不到以病人為本,他回想當年在政府醫院執業,常目睹病人大清早7 時到醫院輪籌苦候,至中午11 時醫生巡完病房後才開始門診時間。到1990 年代初期醫管局成立,創局元老鍾士元要求醫管局完成4 個工作指標,包括:

(1)質素保證,醫院內部稽核手術結果,統計併發症,死亡率;

(2)提高效率,縮短病人輪候時間,將醫生分流處理門診和巡房工作,比較藥費與藥效;

(3)改善管理文化,重視病人權益;

(4)研究如何收回成本。高永文說,當年首三個目標已算完成,但到1992 年彭定康來港出任港督,大搞福利制度,第四項目標一直未能達成。

應就經濟環境調整收費

他說,當年醫管局開始收取100 元的急症室費用,其實亦非為收回成本,只是提醒市民服務本身有成本,以防被濫用。他認為同一政策應該繼續檢討,在經濟環境轉變時調節,但底線是不會以收費阻嚇市民使用急症室,維持公營醫療作為福利、服務的本位。

醫療融資

醫保扣稅可考慮 認政府未必接受

1999 年的「哈佛報告」預言,香港公營醫療系統若不改革勢將「爆煲」,高永文認為這情况不會出現。至於政府預留500億元作為自願醫保計劃的啟動基金,他認為需詳細研究長遠醫療融資方案,個人認同醫療保險扣稅是值得考慮方案。

高永文解釋,本港與其他只有公營醫療的國家如英國和加拿大情况不同。香港公營醫療一直維持「供應主導」模式,服務視乎政府撥款,受影響的只是病人輪候時間,若輪候時間太長,亦有強大的私營醫療系統供市民選擇。

發展醫療產業先「搞掂」本地需求

高永文又說,在自願醫保計劃當中,有些問題他到目前仍未能想通。他舉例,若推行計劃,不少人可能會因政府派錢,中斷自己原有的保險計劃,到頭來可能減少了私人醫療保險開支。而在醫保扣稅方面,他引澳洲經驗指初期成效不俗,但承認更改稅制未必為政府容易接受。

對於發展醫療產業,高永文認為底線是先「搞掂」本地需求,不能操之過急,以不影響本地醫療服務為大前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