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黃竹坑工廈改建為住宅?

這篇社評倡議:

當局應加快工業區改建:一方面將部分政府擁有的工廈改為發展公營房屋;另一方面可適度降低重建門檻,吸引發展商收購工廈改建住宅,以紓緩市民的住屋需求。 

不知政府擁有的工廈有多少呢?據我所知,黃竹坑裡的工廈全屬私人業主擁有。我上屆初當選初提出的議會討論即反對長實企圖利用工廈地皮興建住宅(可見:http://blog.yahoo.com/our-wch/articles/64135 ),之後又有安老院和遊艇會想興建住宅,目的不外乎是想趁黃竹坑轉型為南區新中心而謀利(可參考:http://blog.yahoo.com/our-wch/blog/search?p=%E9%95%B7%E5%AF%A6 )。

如果政府真的有條件地(如文中提及的中小型單位;又或港人港地等等)批準這些土地轉變用途申請呢?雖然知道門一打開就容易引發諸多問題,而且魔鬼在細節或如數碼港般的貨不對板,但我倒不想在現在就一口咬定誓死反對。但如果地產商真趁機起類似深灣九號、南灣等豪宅,那我現在就可斬釘截鐵地大聲說:反對!

文匯報
A05  |   立會選戰競逐  |   社評  |   2012-08-06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加快工廈改建 紓緩住屋需求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日在其網誌中介紹,把使用率偏低的工業區改為發展住宅區,可以達到多贏:住宅用地的供應得到增加,工廠大廈的業主可望得到較佳的經濟回報,附近居民的居住環境亦可以得到改善。事實上,土地供應緊絀是本港近年樓價飆升的原因之一。目前港九新界有大批工廈空置多年,既浪費寶貴土地資源,也減慢舊區重建進度。當局應加快工業區改建:一方面將部分政府擁有的工廈改為發展公營房屋;另一方面可適度降低重建門檻,吸引發展商收購工廈改建住宅,以紓緩市民的住屋需求。

過去本港製造業興旺,不少市區都劃出大片地區作發展工廈之用。但時移世易,隨著本港經濟轉型,製造業或相繼北移,或漸次式微,工廈已經供過於求,部分較殘舊的甚至出現十室九空情況。這些工廈不少位於市區地段,如觀塘、長沙灣、黃竹坑、新蒲崗等,交通便捷,而且周邊地區發展成熟,硬件配套齊備,長期丟棄實在可惜。同時,不少工廈由於日久失修,加上租客寥寥無幾,導致樓宇殘破,影響市容之餘,也衍生不少治安、環境衛生等問題。因此,當局善用工廈資源,不但可紓解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而且能夠發揮出地段的經濟潛力,更能推動舊區的重建更新,一舉多得。

過去當局也有提出將部分工廈改建,但效果卻未如人意,原因是要將工廈改為住宅的程序及要求都較為繁複,發展商在收購工廈的所有業權後,既要得到城規會批准,又要支付高昂的補地價,更要承擔最終功虧一簣的經濟風險,令不少發展商因而卻步。同時,當局以往推出的工廈改建,大多是規模較小,只是容許個別工廈改建,令發展商未能取得規模效應,而建成的樓宇因要面對四圍的工廈,也損害了樓宇的價值。在這些不利條件下,發展商鮮有大規模的工廈改建。

新一屆政府大力增加土地供應,並將釋放的工業用地改為住宅用途作為主要措施之一,大方向正確,效果也是明顯的。例如當局將荃灣沙咀道的工廈改建成居屋用地,將為市民提供860個單位,而且附近還有大量工廈可待開發,單計沙咀道一帶已可為市民提供大量公營房屋,並可通過住宅區的發展推動該區的更新。當局應研究將更多及更大規模的工廈群撥入改建範圍,部分可以由房委會負責興建公營房屋,滿足基層市民的住屋需要;部分可供發展商自行收購改建,增加私人市場的單位供應;部分用地也可加入特別條款,例如以較低的補地價及門檻批出,但條件是發展商須興建面積較細或價格較低的住屋,又或是在買家的身份上作出限制,為夾心階層市民提供多一個上車渠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