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專欄近期援引了本公司的個案,論及工廈活化存在的最大難關,是政府審批機構的嚴苛。那麼如何才能加以改進?候任特首梁振英先生提及,官員審批有很多彈性空間,新一屆政府將在權責範圍內積極為活化政策提供便利。 改變官員態度至關重要 希望在新特首領導下,各審批部門改變卸責挑剔的審批態度,積極協助活化政策推行。如果能糾正執行階層的心態,杜絕不作為、少做少錯、公事公辦的心態,應該在權限範圍內盡量支持活化工廈的申請。各部門應隨時檢討活化申請政策,制訂清晰審批指引,避免因官員的個人取向而影響發展機遇。工廈活化一定能事半功倍。 發展機遇辦公室對多宗工廈活化的成功申請功不可沒。發展機遇辦事處協助合資格的擬議土地發展項目,諮詢並協調相關政府政策局及部門的意見和回應,協助發展商早日釐清項目值得關注的事項,制訂應對方案,從而有效加快了相關項目的推展。 發展機遇辦事處最大缺陷是沒有任何實權,在業內被喻為「無牙老虎」,因此所起的協調作用大打折扣。而且,該部門到6月底,就將因政府換屆而正式解散。 業內一般批評,政府部門「不做不錯、少做少錯」效率欠佳,是工廈活化最大阻礙。其實很多公務員有抱負,一腔熱誠為大眾打拼;但目前政治形態惡劣,政客為爭取「曝光」,將公務員當作最容易開火的戰靶。「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等莫須有罪名,造就官員「不作為」的官場文化,成為阻礙香港發展的最大屏障。 提升發展機遇辦事處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個能統籌協調各政府部門的機構,負責審批、推動,有利香港整體發展、對社會有貢獻的大型發展項目。在該機構帶動下,政府各部門為相關項目開綠燈,也就不會被指斥為官商勾結。 政府準備成立專責的東九龍辦事處,協調東九龍發展項目,無疑汲取了發展機遇辦事處的成功經驗。但是,西九龍的荃灣、葵涌、黃竹坑大片工業區,還有新界地區的廠廈,同樣需要在類似機構協助下盡快活化。 因此,如果在東九龍辦事處之上,增設擁有實權的發展機遇辦事處、或類似機構,由專責高官直接負責,定能大大促進工廈活化進度,促進香港整體發展。 |
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改進工廈活化政策
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Bidders running shy of hospital tender demands
| ||||||
Government-friendly businessman has second thoughts due to 'challenging requirements' A high-profile contender in the bidding for government land to build a private hospital has hinted he will pull out, dealing a blow to government plans to encourage the provision of affordable private medical services. Meanwhile, a leading private hospital, the Hong Kong Sanatorium & Hospital,also said it would not be taking part in the bidding. Bernard Chan,a pro-government businessman who was an executive councillor from 2004 to 2009, said the terms of the tender were too demanding. "We are still scrutinising the tender documents, though in this process we find it challenging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said Chan, president of insurer and medical services provider Asia Financial Holdings. "The chance is big that we are not going to [take part in the bidding]," he said. Chan has long expressed interest in trying his hand at the private hospital business in Hong Kong. In 2009 when the government first invited "expressions of interes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hospitals at four sites, he revealed in media interviews a plan to build a 350-bed private hospital in Wong Chuk Hang at a cost of more than HK$2 billion. After years of delay, the government formally invited tenders last mon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hospitals at sites in Wong Chuk Hang (27,500 square metres) and Tai Po (54,851 square metres). Terms of the tender require that no fewer than 300 beds be provided and at least half the beds be reserved for Hong Kong residents, while obstetric services are to be capped at 20 per cent of total capacity. In addition, 30 per cent of services must be made available at a standard package price that covers all costs, from surgery and medicine to meals. Such restrictions are unprecedented. The deadline for bids is July 27. The Hong Kong Sanatorium & Hospital said it would not bid for the Wong Chuk Hang site, despite its proximity to the hospital's main buildings in Happy Valley.Director of nursing services Manbo Man Bo-linsaid its feasibility study had shown that medical equipment might not survive the shock and vibration from trains on the future MTR South Island line. Dr Alan Lau Kwok-lam,chairman of the Private Hospitals Association,has expressed worries that investors could be scared off because the terms of the tender were so demanding they could make it difficult for the hospitals to be financially viable. A spokesman for the Food and Health Bureaudeclined to comment while tendering was in progress. Union Hospital in Sha Tin, another known contender for the Wong Chuk Hang site, said yesterday it would probablygo ahead with its bid. "Most of the requirements seem OK to us, and we will go forward by engaging consultants and architects for the project," a spokeswoman said. She said Union Hospital, which has operated since 1994, had long experience providing medical services in Hong Kong. Chan's abrupt U-turn triggered speculation he might be appointed to the Executive Council again by the incoming administration. He is widely regarded as a supporter of chief executive-elect Leung Chun-ying and said earlier that the bidding might offer excuses for critics to stir up a controversy over a potential conflict of interest involving himself or Leung. |
陳智思不排除 棄投私院用地 標書條款「辣」 憂虧本
| ||||||
政府力推私院地皮發展,惹來多個本地及海外財團及醫療機構垂涎,打算合作投標發展。亞洲金融集團本有意競投黃竹坑私院用地,初步估算投資超過二十五億元,惟集團總裁陳智思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政府提出的標書條件限制私院發展規模及種類,直言經評估後,發現條件難度比預期中高,未來醫療融資能否疏導中產人士至私營市場更屬未知之數,不排除經詳細評估後因「無利可圖」而打退堂鼓。 記者:鄧栢想 陳正怡 政府推出黃竹坑及大埔兩幅私院地競投,於七月底截標,當中最受歡迎為黃竹坑地皮,至今已有港大醫學院、亞洲金融集團等集團表示對該地有興趣。家族於泰國經營私家醫院的亞洲金融集團總裁陳智思接受本報專訪時指,當局制訂標書條件具協助中產的明確方向,初步估算將投資至少二十五億元,惟當中條件多多,經團隊評估後發覺當中難度比初預計的高,直言對投地的信心減卻。 套餐比例高 客量無保證 他解釋,條款對香港人而言一定有貢獻,但對於有意發展私院的投資者而言有不同層面的限制,「始終唔會畀你起一間養和醫院出嚟,係要一所中等市場的醫院」;又指未來醫療融資能否可以吸引更多人到私院就醫、私院是否「有利可圖」等存在太多「assumption(假設)」,加上投資成本近年亦見增加,團隊或需要再參考更多市場數據及諮詢私家醫生意見再作決定,不排除因難度太高而放棄入標。 私院地投標條款中,要求新建成的私院至少有三成服務提供套餐式收費,陳智思直指此限制最致命,亦令投資者有最大考慮,未必如之前想像中好:「套餐式係將個風險管理轉嫁畀醫院,你計錯數就蝕到你暈,唔好話賺錢喇!」他補充,現有私家醫院不受政府硬性規管一定要推套餐式收費,估計當局想藉規管新私院引進競爭,由競爭促使現有私院改變模式。 短期私營佔有率最多5% 香港醫療市場長期處於公私營失衡狀態,陳智思亦不諱言大讚醫管局做得太好,不過本港市場已趨成熟,的確具有發展私家醫療市場的潛力。他以新加坡為例,當地私營醫療市場亦已佔整體逾百分之二十,認為本港私營醫療市場長遠可由現時僅佔百分之十,提升至百分之十五或二十:「無可能短期做到呢樣嘢,加到百分之五畀你都犀利,如果朝着中產市場(方向發展),你諗下幾大!」 亞洲金融集團現時只瞄準黃竹坑的私院地皮進行評估,陳智思計畫私院將會以家族經營的泰國康民醫院作為合作夥伴,並會提供全科服務,並引進泰國的管理模式。就人手聘請方面,他指一所私院需五、六年後才建成,不擔心短期內請不到管理層,但醫護人手方面則須視乎當局進行培訓,以配合未來私院發展。 |
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高永文:1年推4私院地過急
| ||||||
盛傳會出任食物及衛生局長的醫管局前高層高永文,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目前公立醫院醫生護士人手緊張,若按現屆政府規劃,在今年內為4塊私院地招標興建私家醫院,做法或許太激烈,擔心私院搶人手,會進一步令公營系統問題惡化。他說,既然政府已推出兩塊私院地招標,餘下兩塊地是否也應該在今年內招標值得探討,「是否可以考慮遲一點再做?」 明報記者談誦言羅永聰 憂搶人手再打擊公營系統 過去10 年,公院輪候時間長一直為人詬病,亦間接令更多病人轉到私院,高永文過去多次公開表示關心公院服務及輪候時間。他在訪問中表示,不時聽到病人投訴公院輪候時間長,他關心有否沒能力看私家醫生的慢性病人,因輪候過長延誤病情,但強調在改善輪候時間之前,要先檢視醫管局人手是否足夠。 公營醫療出身的高永文,曾在醫管局擔任專業事務及人力資源總監,2003 年SARS 爆發時,他有份帶領醫管局抗疫,事後被立法會調查報告點名批評,觸發他離開醫管局轉為私家骨科醫生。恰巧在這段時間,本港醫療發展也出現了新局面,時任財政司長梁錦松削減公營醫療資源,鼓吹公私營合作,間接將公院病人推到私營市場,高永文直言,當時感自己非這方面專家,故順勢離開醫管局。 現屆政府致力發展醫療產業,政府亦預留500 億元推動自願醫保基金,配套計劃包括今年內推出4 塊私家醫院地招標,其中大埔、黃竹坑兩塊私院地已公開招標,另外兩塊將軍澳、大嶼山私院地亦預算在今年年底招標。 應重新檢視餘下兩地招標 為維持醫療制度可持續發展,高永文認為應繼續引導部分有能力的病人到私院,而對於有買保險的市民,政府亦應該有政策配套方便他們使用私院,但問題是所用的力度有多大。 面對雙非孕婦來港產子令私院膨脹、高薪挖走醫管局醫護,現時公院的醫生護士人手緊張,高永文認為,一年內推出4 塊私院地招標建私院,必然會對公營系統造成莫大打擊。他認為有需要重新檢視,例如是否應該推遲將軍澳、大嶼山兩塊私院地的招標日期。 輪診時間難縮憂延誤病人 翻查資料,2001 年醫管局內科外科首次門診的輪候時間要等10 周,醫管局於是定出輪候指標,除腫瘤科可獲即時診斷,產科輪候1 周,眼科2 周、兒科以及精神科輪候3 周,創傷及矯形外科、耳鼻喉科輪候5 周,內科和外科等6 周,以改善服務。 但到2008 年,專科輪候時間又回復愈等愈長,輪候中位數17 周,部分專科如外科,最極端的個案有人要等4年(206 周) , 骨科最長要等2 年(105 周),專科眼科最長要等接近2年(103 周)。至2011/12 年(4 至12月)情况也未見很大改善,醫管局的專科輪候中位數顯示,新界西骨科要等38 周,外科要等24 周;新界東內科要等34 周,婦科要等26 周;九龍東外科要等25 周。 近年公院輪候時間長問題一直未能解決,令愈來愈多病人轉往私院,高永文擔心沒有綜援但經濟能力差的病人,在公院乾等會延誤治療,病情由不嚴重變成嚴重,故服務質素是未來一個重要課題。 資助病人轉看私家值得推廣 高永文稱,醫管局近年推出的切除白內障資助計劃,引流部分有能力的病人轉看私家醫生,騰出空位給有需要病人以縮短輪候時間;或選擇一些醫院做專科中心,如更換人工關節,都能在特定範疇紓緩輪候問題,值得再推廣。 人力資源 三方向紓人手荒 縮輪候時間 醫管局若發現單靠聯網之間補位不足以解決問題,有需要「多幾雙手幫手」,則管理層可先在內部求共識,再與醫委會溝通,爭取放寬聘請海外醫生。 高永文說,公院要改善輪候時間,先要解決人手問題。他承認目前醫管局人力問題嚴重,要解決問題,他提出3 個方向:檢視過去受整體緊縮政策影響、入職待遇較差的醫生,是否有不公平現象需要處理;鼓勵退休醫生留院服務;爭取在醫管局內部尋求共識,讓海外醫生來港,解燃眉之急。 檢視緊縮期入職醫生待遇 2000 年,時任財政司長梁錦松奉行小政府政策,醫管局在緊縮政策下,新入職的醫生待遇不及前人。高永文說,除了令到他們的待遇與私營市場出現差距,亦出現同工不同酬,醫管局可考慮了解當中是否有不公平的情况需要調整。 鼓勵退休醫生留院服務 至於挽留退休醫生,高永文指有不少同業願意退休後繼續留在公院看診,即使收入不及從前,這班包括大學教授的資深醫生亦願意助一臂之力,他認為這值得推廣。 凝聚內部共識聘海外醫生 業界有聲音擔心海外醫生來港會跟本地醫生「搶飯碗」,令輸入海外醫生進展困難,高永文稱,要先在醫管局內凝聚共識。他說,過去輸入的海外專家,多是香港欠缺的專科專家,但如今情况已變,醫管局若發現單靠聯網之間補位不足以解決問題,有需要「多幾雙手幫手」,則管理層可先在內部求共識,再與醫委會溝通,爭取放寬聘請海外醫生。但他回想當年醫管局大規模聘請新加坡護士,到頭來卻只有很少人獲聘,故對此不太樂觀。 對於工時過長是否令公院醫生流失惡化,高則表示在公院擔任高級醫生,工作壓力未必大於私人執業者,他以任職私家產科醫生的妻子為例, 「有時半夜兩次起身接call」,而部分城中專科名醫,亦是一早應診直到深夜,相反醫管局部分專科的醫生卻能準時放工。 醫局回顧 創局四目標 成本問題未解決 當年任職醫管局時,局內四大目標中的提升質素、改善效率、改變文化都已完成,但第四個目標——如何處理成本,卻一直沒解決。 高永文說,香港公營醫療經歷了3 個時期:1980 年代前的「前醫管局時期」、1990 年代創立醫管局、和1990 年代後期醫管局發展成熟期。他說,當年他仍任職醫管局時,局內四大目標中的提升質素、改善效率、改變文化都已完成,但第四個目標——如何處理成本,卻一直沒解決。 升質素增效率改文化已達成 高永文說,在1980 年代醫管局成立之前,公營醫療無論軟件硬件都不足夠,有病人要睡帆布牀,醫療質素沒有保證,醫生開藥時亦不會知道每粒藥的成本,或者是否有更便宜的藥物代替。文化方面,當時的政府醫院亦做不到以病人為本,他回想當年在政府醫院執業,常目睹病人大清早7 時到醫院輪籌苦候,至中午11 時醫生巡完病房後才開始門診時間。到1990 年代初期醫管局成立,創局元老鍾士元要求醫管局完成4 個工作指標,包括: (1)質素保證,醫院內部稽核手術結果,統計併發症,死亡率; (2)提高效率,縮短病人輪候時間,將醫生分流處理門診和巡房工作,比較藥費與藥效; (3)改善管理文化,重視病人權益; (4)研究如何收回成本。高永文說,當年首三個目標已算完成,但到1992 年彭定康來港出任港督,大搞福利制度,第四項目標一直未能達成。 應就經濟環境調整收費 他說,當年醫管局開始收取100 元的急症室費用,其實亦非為收回成本,只是提醒市民服務本身有成本,以防被濫用。他認為同一政策應該繼續檢討,在經濟環境轉變時調節,但底線是不會以收費阻嚇市民使用急症室,維持公營醫療作為福利、服務的本位。 醫療融資 醫保扣稅可考慮 認政府未必接受 1999 年的「哈佛報告」預言,香港公營醫療系統若不改革勢將「爆煲」,高永文認為這情况不會出現。至於政府預留500億元作為自願醫保計劃的啟動基金,他認為需詳細研究長遠醫療融資方案,個人認同醫療保險扣稅是值得考慮方案。 高永文解釋,本港與其他只有公營醫療的國家如英國和加拿大情况不同。香港公營醫療一直維持「供應主導」模式,服務視乎政府撥款,受影響的只是病人輪候時間,若輪候時間太長,亦有強大的私營醫療系統供市民選擇。 發展醫療產業先「搞掂」本地需求 高永文又說,在自願醫保計劃當中,有些問題他到目前仍未能想通。他舉例,若推行計劃,不少人可能會因政府派錢,中斷自己原有的保險計劃,到頭來可能減少了私人醫療保險開支。而在醫保扣稅方面,他引澳洲經驗指初期成效不俗,但承認更改稅制未必為政府容易接受。 對於發展醫療產業,高永文認為底線是先「搞掂」本地需求,不能操之過急,以不影響本地醫療服務為大前提。 |
政府官員,還是港鐵董事?
| ||||||
在南區工作超過六年,這幾年來南區最重要的議題始終離不開交通。密集地處理交通議題,讓我對政府在交通規劃及運作上的角色有更深刻體會。 鐵路在香港是門獨市生意,它的競爭從不直接,頂多是部分巴士會開設「特快線」和它爭逐,而巴士專營權則把幾間巴士公司的寡頭壟斷拆散成地域性的壟斷,互相競爭基本上只在繁忙時間紅隧口巴士站出現。香港政府向來崇拜自由市場,但在影響所有市民日常生活的交通市場上,他卻極力消滅市場,務求令鐵路及巴士公司獨享市場佔有率。 當競爭被消滅,而壟斷的又是只顧公司盈利的私營機構,受苦的便是普羅市民。港鐵和巴士公司總在市民水深火熱時提出加價,而且加幅偏高。政府是港鐵最大股東,港鐵連年大賺過百億仍堅持加價,政府卻不哼半聲;巴士公司的車費上限由政府按巴士線的路程長短釐定,但當世界各地都已在巴士服務推動「按途收費」(即搭兩個站就只付兩個站巴士費而非全費)時,政府新批出的專營權卻全無觸及此重要課題。 到底是崇尚自由市場還是大力干預 政府在交通市場大力干預、製造壟斷,但在處理車費問題時又強調「大市場、小政府」而拒絕介入,到底政府在這問題上是崇尚自由市場還是大力干預,我想連運輸房屋局自己也不知曉。 最近,政府花了4000 多萬搞了份《我們未來的鐵路:〈鐵路發展策略2000〉檢討及修訂》文件,並正進行公眾諮詢。我覺得最需要檢討的,不是「鐵路發展策略」而是「鐵路發展部門」!我們必須重新檢討政府部門在鐵路發展與運作上的角色。 過去幾年跟進南港島線,我感到政府在鐵路發展上根本沒有站在市民那邊。南港島線能夠落實興建,不是因為政府體察南區居民需要,而是因為港鐵看準黃竹坑的超靚地皮有利可圖;南港島線所經之處,市民爭取多建一個方便的出入口但遭拒絕,政府不單沒加入向港鐵施壓,更站在港鐵那邊為其不肯多付錢增加出入口辯護。 到底港鐵董事會裏的政府代表,是用什麼身分參與鐵路工程?她是政府官員,還是港鐵董事?她站在市民一方、為市民爭取最方便的鐵路服務,還是站在港鐵那邊,為港鐵賺取每分毫利益?在處理上蓋物業時,她會倡議壓縮規模以減少屏風樓,還是默許其以「市場模式」運作?對於這間政府擁有七成股權的公司竟搖身一變成為地產商,政府樂見其成嗎…… 運輸及房屋局這個主管運輸的部門,好像忘卻了自己這個監管者角色。交通運輸服務是市民每天生活的必需品,政府現以專營權等方式將政府提供這些必需品的責任外判至私營機構。故此,負責任地管理這些外判了的服務質素,政府責無旁貸。不管是透過商討專營權協議、或修訂釐定巴士車費的機制、還是在港鐵董事會發揮影響、甚至是把運輸服務以各種方式公有化,新任政府必須改變現政府接近無為而治的態度,重構服務監督者的角色。 作者是南區區議員,Roundtable Community 副總幹事 |
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樓價走勢:南濤閣和雅濤閣
星島日報
本周必走盤 | 2012-05-18 | ||||||||||||||||||
| ||||||||||||||||||
港島區居屋黃竹坑南濤閣受不少換樓客追捧,其中二座中低層G室,現時以低市價一成放售,單位面積七百一十五方呎,業主現叫價三百零八萬元(綠表價),平均呎價四千三百零八元。 美聯分行營業經理蘇玉燕表示,屬於上述屋苑的「入場版」,面積約七百一十五方呎,三房間隔,坐向東南,擁開揚景觀,實用率八成二,未有於自由市場放售,每方呎價四千三百零八元。上址賣家原開價三百一十八萬元,現時售價三百零八萬元,以綠表價計,目前售價低市價一成。由於該屋苑毗鄰未來黃竹坑港鐵站,呎價亦不斷向上,並獲得區內換樓客歡迎。
|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鐵路倡建北港島及小西灣延線
6 | 港聞 | 2012-05-11 | ||||||
| ||||||
【本報訊】公共交通需求龐大,為更好掌握未來發展及需求配套,港府年底將發表第二階段鐵路發展的諮詢文件,並提出多項解決地區性樽頸鐵路站的建議,包括興建北港島線、小西灣延線及南港島線(西段)等,待明年第一、二季完成諮詢後,將可勾畫出未來鐵路網的藍圖。 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邱誠武稱,上月開始的鐵路發展首階段公眾諮詢,顧問提出了三條大型跨區鐵路走廊,包括港深西部快速軌道、北環線及屯荃鐵路,希望了解公眾在本港人口增長放緩、重點發展地區轉變的情況下,對鐵路發展及需求的意見。 至於第二階段的諮詢將於今年底開展,會提出優化現有鐵路網以解決北角、金鐘等站的樽頸問題,包括興建支線、延線或平衡線等,預料諮詢於明年第一、二季完成。 港府於年底的諮詢將重提北港島線,根據《鐵路發展策略2000》的方案,北港島線由目前港島線的炮台山站,經維園、會展、添馬艦,再連接東涌線的香港站,形成一條平衡港島線的新支線,有助分流過海乘客到東涌線及將軍澳線,紓緩北角至銅鑼灣段的擠迫情況。 諮詢文件亦會提出在港島東建造延線,由柴灣或杏花邨站延伸至小西灣。現時小西灣居民主要依賴小西灣道通往其他地方,通常是乘坐巴士及小巴,港府早年曾建議當時的地鐵公司由柴灣站延伸入小西灣,地鐵亦研究過以輕便鐵路連接小西灣及柴灣,但因路線迂迴、造價高昂等問題而未有進一步研究。 南港島線(西段)諮詢意見 另外,港鐵目前正興建南港島線(東段),由金鐘至海怡半島,港府將會諮詢市民對興建南港島線(西段)的意見,即由未來西港島線的大學站,經數碼港、華富及香港仔,再連接黃竹坑。 邱誠武表示,兩階段提出的新鐵路線暫時未有時間表,部分建議鐵路線最終亦可能不會興建,要視乎二○二○年以後人口、地區發展及實際需要而定。至於候任特首梁振英曾提出要集中發展鐵路及興建北環線等,邱誠武認為對方應知道運輸及房屋局進行的諮詢內容,相信雙方的看法差別不大。 港鐵發言人表示,金鐘、北角等站的早上繁忙時段列車載客率平均為六成九,部分班次出現爆滿情況,會透過間歇性加密班次紓緩擠迫情況,長遠則要由港府檢討鐵路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