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社福用地變屏風樓 違反原有規劃 密度大增
社福機構及發展商私相授受 城規會把關不力
安貧小姊妹會申請香港仔惠福道安老院變4座屏風樓
數十年前,很多社福機構得到政府廉價甚或免費批地,興建安老院、 學校、兒童院、盲人院等社福設施。
近10年,很多社福機構竟聯同發展商, 向城規會申請將原有社福設施改為住宅用途。 本會調查了過往社福機構向城規會申建住宅的例子,共有17個, 當由15個已得到批准,1個否決,1個可能在短期內於城規會審議 。
社福用地("Government, Institution or Community")一般較低矮及低密度, 是高密度樓宇之間的緩衝區,但改變用途為住宅後, 變成數十層高的住宅,部份更是座座相連的屏風樓。
最近, 安貧小姊妹會就向城規會申請將於香港仔惠福道的聖瑪利安老院, 由社福用地改成住宅用途,申建4幢34層高住宅,並加上7層平台 ,樓面達1,046,400呎,地積比6.3倍,估計約900伙 。根據申請人提交的資料,4座樓宇接近相連, 顯然將會為區內帶來屏風效應。
同是由安貧小姊妹會持有、位於彩虹的聖若瑟安老院, 於數年前和發展商九龍建業向城規會申請建5幢50層高住宅, 竟然得到批准。該會已得到政府批地於上水重置安老院, 院友亦已搬遷,新院舍亦啓用多年。
心光盲人院可能即將得到政府批地在馬鞍山重建院舍, 卻沒有將薄扶林道原地皮交回政府, 反而和發展商恒隆地產合作建樓。申請多次被城規會否決, 最終縮減密度後過關,將建3座17層住宅。這些例子多不勝數, 大埔滘聖基道兒童院已由長實發展成鹿茵山莊、 何文田的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已成為新鴻基的何文田山一號……。
出現上述問題,是現時社福機構搬遷時,政府協助在新界區覓地, 但卻沒有政策收回原有市區土地,任由社福機構與發展商私相授受, 改變用途發展住宅。而城規會亦沒有做好把關工作, 審批改變用途的申請寬鬆。
1 則留言:
我有工做了我好開心徐議員.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