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黃竹坑私營大學計劃無疾而終 Land for Education or Land for Residential?

Pls stroll down for English version.

如單張所寫,09年施政報告中特首決定將警校道舊樹仁中學旁及警察學校之間的斜坡鏟平,以開辟平地,供私營大學申請興辦私立大學。背景可見我兩年前的網誌: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7526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7568,以及最近的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10189

可惜現在計劃在無聲無息中消失了。因近年政府面對強大的民意壓力,要求提供更多市區住宅用地,我擔心這塊本來規劃作教育的土地最後會變成地產項目,且會對區內交通造成難以承受的壓力。

一直留意我地區工作的朋友應會明白我的擔心並非亳無根據,南區地鐵拍扳後,黃竹坑將成為南區新的中心地帶。(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7568

大家看近年來地產商如何垂涎黃竹坑土地就知道他們多麼想將安老院、遊艇會、酒店等用地變為住宅地以求暴利(可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8326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10064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3379)。

又可參考區內惠逼道珍寶閣旁最新的豪宅項目定價,就不會奇怪為何地產商總是想在黃竹坑興建住宅: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10516

In the 2009 Policy Address, two pieces of lands in WCH are decided to develop private tertiary education and private hospital respectively. The land for 
private hospital is located close to the St. Paul Primary School, and the land for 
 tertiary education is located between Police School and the former Shue Yan College at Police School Road. (background, pls refer to 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7526 and 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7568, and 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10189)

The progress of private hospital is quite good, over 30 applications had been submitted to the Gov't. But for the land for education, it causes me disappointment and worry, that no application had been submitted to the Gov't. 

I worry the land for education will be changed to residential, because the high pressure of land supply in urban area. You will find my worry is sound if you keep reading this blog, because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South island Line of MTR, WCH will turn into a new center of Southern District, land developer had tried many times to apply for changing the land use, they applied to build residential project at the site of the present home for the aged, land for hotel and even the marine club! You can know the background from these entries: 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8326 and 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10064 and  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3379

And, you may know more why the land developer so eager to have residential project in WCH from my entry a few days ago: 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10516&prev=10501&next=10480 


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逸港居海旁夜青刑毀六車,九人被捕 Criminal Destruction by Teenagers

事件可見單張及傳媒報導。我剛才在facebook如此評論:

「對比成報及星島導道我的訪問就知,蘋果呢句「不排除童黨的活動範圍,已由香港仔中心悄悄轉移至觀海徑」根本就唔係我講內容。唔怪得中大關於傳媒的評分報告顯示東方蘋果銷量雖然高,但係可信性同大公文匯政治版差唔多。」

我是區議員,也算是個公眾人物,或許不應自討無趣(或政治不正確)去挑剔甚或批評傳媒,但我對香港電視及報章的質素頗多不滿,可見我之前網誌: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5348(如此TVB, 那麼亞視)及
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10036(從傳媒報導民主黨成立「民主青年」想到的)

7 vehicles were damaged by 9 teenagers last morning around 2am at Kwun Hoi Path, which is very close to Ocean Court. It worries me because this criminal destruction was conducted by teenage group, and the youngest of them is only 14. 

Ocean Court and nearby has always been a safe neighborhood, partly because of the Aberdeen Police Station is almost next to Ocean Court. And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from the Police and social worker, the Southern is almost the safest district in HK.

Yesterday's case is a rare one, yet I still called and wrote to the Police to patrolling more around Ocean Court, because there are "night teenagers" usually hanging around the park opposite to the Aberdeen Bus Terminal. 



Sing Tao Daily 
A16  |   港聞
2011-03-29
Highlight Keywords
Highlight keyword(s) and click to start search

夜青刑毀六車九人被捕

夜青一族變「破壞兵團」,深宵嬉戲肆意搗毀汽車!一批青少年男女百無聊賴,昨凌晨在香港仔一公園喧嘩吵鬧,更大肆破壞路邊車輛發泄,有五部的士及一部客貨車被搗毀。警員接報趕至,當場截獲九名涉案男女,當中最年輕只有十三歲,警方正調查犯案動機。

現場為香港仔海旁觀海徑近逸港居,上址一個的士站,入夜後有不少的士或其他車輛停泊。昨凌晨時分,上址停泊五輛的士、一輛客貨車及一輛私家車。凌晨二時許,一批青少年在附近公園流連,互相追逐嬉戲,喧嘩吵鬧,有人疑感悶極即興搞破壞,肆意踢路邊車輛及倒後鏡,並強行將的士車頂燈蓋扯脫,街坊睡夢中聞連串擊打硬物聲響,不勝其擾,致電報警。

最小13歲

警員聞訊趕至,截獲七男兩女青少年(十三歲至二十三歲),同時發現五輛的士及一輛客貨車分別車頂燈箱、車門倒後鏡、膠邊、雨擋及水撥被破壞。警員調查後,懷疑該批男女與案有關,遂以涉嫌刑事毀壞將他們拘捕,並聯絡車主到場了解情況。

南區區議員徐遠華表示,南區的童黨或夜青問題向來不算嚴重,只石排灣邨和田灣邨附近有較多夜青流連,惟即使他們蹓躂至海濱公園,也很少選擇在觀海徑一帶逗留,相信昨日的刑毀案只屬偶發性個別事件,「那處較接近香港仔警署,他們(指夜青)一定不會在該處流連,以免被巡警干涉。」

徐認為,涉案被捕人士部分仍未成年,情況令人關注,他將在區議會提出,商討解決區內青少年問題,並呼籲警方增派人手巡邏,學校則加強教育和輔導。據徐所知,警方反黑組對今次事件甚表關注,正了解案件是否牽涉黑社會活動。記者吳志豪

Apple Daily 
A11  |   港聞
2011-03-29
Highlight Keywords
Highlight keyword(s) and click to start search

踩車頂扯甩鏡踢車身 警署附近九夜青毀七車

【本報訊】青少年糾黨滋事的案件無日無之。距香港仔警署不足300米的觀海徑,昨凌晨發生懷疑童黨刑毀案。停泊在上址的一列共7輛汽車同告遭殃,其中兩部的士疑遭「百厭」童黨攀上車頂,將車頂的士燈箱扯脫;一輛客貨車的左邊倒後鏡被扯甩,另有車輛車身遭劃花及踢凹。童黨肆意破壞期間發出呼叫聲,驚動附近居民報警。警員接報趕至兜截,拘捕9名年齡介乎13至23歲的青少年男女。

記者:李家傑

位於香港仔海旁的觀海徑為一條倔頭路、居屋屋苑逸港居旁,位置較為隱蔽。每晚深夜時分,兩旁通常泊滿車輛。昨凌晨2時許,上址馬路其中一邊停泊五輛的士、一輛客貨車及一輛私家車。一群青少年則在上址高聲喧嘩玩耍,聲浪騷擾附近逸港居的居民,被吵醒居民從窗門望向街外查看,赫見該群青少年正大肆破壞停在樓下的車輛。

車頂有多個鞋印

其間有人不理香港仔警署就在不足300米外,竟攀上兩部的士車頂跳來跳去,弄得「砰砰」作響,並猛力砸毀車頂燈箱,將燈罩扯甩,只剩下電線,有人則破壞的士車門雨擋膠邊。

至於一輛客貨車的左邊倒後鏡也被人拆爛,不翼而飛;有人則不停腳踢及用硬物劃花一輛私家車車身,居民見狀報警。

警員接報迅速趕至,惟該群青少年已四散逃去。警員在附近一帶兜截,終截獲7男2女青少年,年齡由13至23歲,警員向他們查問後,以涉嫌刑事毀壞罪名將他們拘捕帶署調查。警方事後聯絡各車車主到場協助調查,並一一檢查被破壞的車輛,在的士車頭冚及車頂發現有多個鞋印。多名車主到場見愛車遭破壞,不禁大呼倒楣兼心痛,慨嘆要破財維修。

警方調查後初步相信該批青少年居於區內,疑一時貪玩犯案,港島西區刑事調查隊及反黑組探員正跟進案件,以進一步了解涉案青少年是否有黑社會背景,以及其犯案動機。各人獲准以500元保釋外出,下月尾返署報到。

議員稱事件罕見

「咁多年嚟,今次童黨刑毀案可以話係比較嚴重同罕見嘅一宗案件。」南區區議員徐遠華指出,過去區內童黨夜青搞事個案不多,逸港居位置自成一國,但與香港仔警署相距僅300米,日常有警員巡邏,他稍後會於區議會會議內討論及跟進事件,並要求警方關注,避免再發生同類案件。

Apple Daily 
A11  |   港聞
2011-03-29
Highlight Keywords
Highlight keyword(s) and click to start search

香港仔童黨活動範圍擴大

【本報訊】童黨深夜玩轉香港仔海旁事件,令區內居民議論紛紛,有居民直言童黨以往較少在該處鬧事。南區區議會主席馬月霞稱:「涉及童黨嘅刑毀案,今次係第一次聽。」

區內娛樂場所少

區議員徐遠華則指,過往區內夜青多數於香港仔中心及海濱公園一帶出沒,甚少在觀海徑聚集,不排除童黨的活動範圍,已由香港仔中心悄悄轉移至觀海徑。

明愛南區青少年外展社會工作隊隊長陳子陞則表示,根據警方的統計數字顯示,相比其他地區,南區的青少年罪案數目排行榜尾。陳指南區娛樂場所較少,夜青通常於區內商場及海濱一帶聚集,居民主要投訴均涉及噪音滋擾的問題。陳認為區內的青少年與其他區分的夜青相若,大多因情緒困擾,與家人關係欠佳、欠缺人生目標等問題,以致終日無所事事,在街上流連,小部份夜青有黑社會背景及染有吸食毒品的惡習。

Sing Pao 
A03  |   港聞
2011-03-29
Highlight Keywords
Highlight keyword(s) and click to start search

九夜青車頂跳舞刑毀

  【記者胡永輝報道】香港仔近海濱公園路邊,昨凌晨發生刑事毀壞案,9名青年男女夜青「破壞王」,在路上失控喧嘩吵鬧,當時更有人情緒高漲,跳上停泊在路邊的的士、輕型貨車和私家車等車頂,跳舞作樂,有人更腳踢車身,弄破倒後鏡及扯甩的士車頂燈罩,途人聽到吵鬧聲立即報警,警員到場將涉案男女拘捕帶署調查。

踢車身扯甩的士車頂燈

  涉案被捕的7男2女(13至23歲),被帶署扣查後,分別獲准各以500元保釋外出,於下月底返署報到。警方初步調查相信,該批青少年只是即興搞破壞,並無其他不法目的。

  現場為香港仔觀海徑近海濱公園路邊,昨凌晨2時許,目擊者稱,有多名青少年男女不停喧嘩吵鬧,稍後有人在觀海徑向停泊在路邊的車輛,包括的士及客貨車「襲擊」,有青年更跳上車頂大跳「勁舞」。警方接報趕至現場,將涉案男女拘捕,調查後帶署調查。現場共有7輛車被刑毀破壞。

  南區區議員徐遠華表示,上址觀海徑鄰近香港仔警署,一直未有收到居民有關夜青滋擾等投訴,相信事件為偶發性事件。另外,明愛南區青少年外展社會工作隊隊長陳子陞表示,南區青少年問題在全港各區中情況並不嚴重,而區內青少年亦如其他區一樣,可能因家庭問題造成,他們多是干犯輕微違規,而類似凌晨連續破壞車輛的行為,在南區可謂非常少見。

14歲女生疑被同學欺負

  另外,一名14歲中學女生,昨晨9時許疑在元朗區內一中學內,被數名年約13歲至16歲的女同學欺負,期間有人更打她的手,女生的校方聞言立即通知女生母親,其母親趕至學校後,聞言大怒拒絕和解,更帶同女兒往元朗警署報案,經調查後警方遂將該名女生送院驗傷,案件暫未有人被捕。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轉載:愛書人義賣籌款 二手書再活一次 Report on the Read-cycling

It's a report on Read-cycling, the NGO I mentioned last Frieday: 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10501&prev=10498&next=10480

愛書人義賣籌款 二手書再活一次

(明報)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05:05

【明報專訊】惜書人愛看書之餘亦愛儲書,但香港居住地方小,藏書過多亦是一種煩惱。「書送快樂」創辦人劉庭善(Cynthia)眼見身邊不少中產人士為子女大灑金錢購買課外書,但隨著子女長大,書本變成了「雞肋」,留之無用,棄之可惜,遂發起收集義賣活動,再購書捐予慈善團體,亦希望藉二手書交換,延長書的生命。

兩女書不離手 鄭丹瑞    捐500本

藝人鄭丹瑞(阿旦)的女兒已經18歲和20歲,今次響應活動捐出逾500本書。阿旦從不給女兒買玩具,但兩名女兒熱愛閱讀,連吃飯走路都書不離手,阿旦遂不停為女兒買書,且不設金額和數量上限。阿旦透露,女兒小時候最喜歡看小說,藏書包括《哈利波特    》和《魔戒    》系列、偵探小說和愛情小說。一集《哈利波特》,兩女用半天已閱畢,每隔數天又拿出來翻一遍,但限於空間和年紀,總有些書不能再貯下去。阿旦笑言,女兒對於陪伴成長的書依依不捨,但終於為慈善捐出。

本身亦為母親的Cynthia,於2009年成立「書送快樂」推廣閱讀。愛書的她,亦一直面對家中藏書過多的問題,當中不少仍簇新的書其實已不會再翻看,「如果要送去堆填區被泥土堆埋,我實在做不出﹗」她說,身邊不少中產家庭都面對這煩惱,「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很捨得給孩子買書。一套《老鼠記者》,買的時候很貴,但長大了便不會再看了﹗」

款項助團體買新書

「書送快樂」將於4月1日至3日在德福廣場    一期舉行「書送快樂日」,現已募捐了約4000本書籍,大部分將以優惠價10至60元出售,市民亦可帶同七成新的書籍,換取書券在場內購書,但不接受教科書或技術參考書。Cynthia希望可藉此宣揚分享和珍惜書的慨念,「其實一本書只要珍惜去看,可以擁有很多次生命,可跟其他人分享」。她說,為免出現書籍錯配,不會直接把舊書捐給慈善團體,但會透過義賣籌得的錢,為有需要團體購買適合的書籍,亦會安排有需要團體到場免費挑選合適的書籍。

明報記者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10326/4/ngx7.html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Bring-A-Book & Share (書送快樂日)

推介一個好活動,我會捐出部份居民捐贈出來的書籍給這個團體,如有時間還會去做義工。大家可以捐贈書籍給他們,當然,各位也可隨時捐贈給我們。

Join this meaningful activity if you are free that day. You can donate books to them, of course, your donation is always welcome by the community library in my office. 

Bring-A-Book & Share (書送快樂日)

Time Location Created By More Info
Friday at 11:00am - April 3 at 8:30pm



- Promote the joy of reading and recycling of resources.
- Raise fund to buy new books for local communities in need.

* Buy or donate good quality used books, meet-the author talks, public video book review competition. Fund raised after deduction of administration costs will be used to buy new books for local communities in need.

[ We are collecting good quality used books before the Event. If you have used books that are 70% new in condition and they are non-textbooks nor technical reference books, please consider donating to us. Please contact cynthialau@read-cycling.org for collection details. We are as grateful regardless the size of the donation.]

- 推廣閱讀樂趣及提倡循環善用資源
- 籌得善款將用作為本地有需要社區購買新書

* 買和捐贈好看的舊書、作者現場分享看書樂、一 take過錄像書評公開比賽。籌得款項扣除支出將為有需要社區購買新書。

[ 我們正收集好質素的舊書,要是閣下有7成新的非教科書/技術參考書,希望你會考慮捐給我們。收書詳情請電郵 cynthialau@read-cycling.org聯絡。數量多少一樣感謝。]




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惠福道興建「超級豪宅」 Luxury Residential Project at Welfare Road

對面鴨脷洲海旁的豪宅取巧地叫「南灣」(真正的「南灣」其實在淺水灣附近),發展商不過是利用「淺水灣屬豪宅區」的公眾印象去推銷豪宅,才命名為南灣;印象中連向來主張自由市場的林行止先生也曾批評發展商的樓盤廣告是存心誤導消費者,應該立例規管。

不知道發展商會如何「發揮創意」,怎樣為珍寶閣旁興建中的幾座超級豪宅命名,讓買家覺得很有歐陸皇家氣派呢?樓盤估計在年中推出,答案快會就揭曉,不僅是其樓價,樓盤名字加上其廣告,我想一定會令我們驚歎地產商的神乎其技!

 發展商:嘉華、信和、南豐

 地址:香港仔惠福道

 座數:6座

 單位總數:411個

 單位面積:分層約1,000至5,000呎;特色戶約3,000至5,000呎

 間隔:分層提供1至4房複式戶

 預計落成日期:2010年3月

 同區物業參考價:南灣(預計2011年3月入伙)一手平均呎價$14,662


A super-luxury residential project located at Welfare Road, WCH, will be completed soon. You can know this report why developers tried many ways to change the land use in WCH, it's simply because of the HUGE profit. 

Sorry I can't translate this report to English, here's the main info of the new residential project:

No. of block: 6
No. of flat: 411
Size of the flat: from 1000 ft to 5000ft!
Time of completion: March 2011
Time for sale: around June or July 2011
Price: reference to the Larvotto, which saled over $14,000@ft

PS: the name Larvotto in Chinese is 南灣, which is quite misleading, coz 南灣is located near the Repulse Way, a luxury residential area. I wonder what will the land developer name the above residential project. 

Property Times 
006-015  |   封面故事  |   By 甘潔瑩、祝加晞、彭寶珍
2010-12-18
Highlight Keywords
Highlight keyword(s) and click to start search

2011年10大星級新盤巡禮

市區之選

惠福道項目 打造成「超級豪宅」

主打賣點:

 ˙港島區罕有豪宅新盤

 ˙提供分層及洋房選擇

 ˙ 挾港鐵南港島綫概念,未來升值潛力睇高一綫

  由嘉華、信和及南豐合作發展的香港仔惠福道項目,早於今年4月已入紙申請預售樓花同意書,料明年中才應市,意向呎價將參考鴨脷洲新盤南灣,市值近$200億。

  嘉華早前曾透露,惠福道項目投資額逾百億,並將該打造成「超級豪宅」,加上港鐵南港島綫工程將於明年動工,並將於黃竹坑設站,未來升值潛力看高一綫。項目全數提供411伙,大部分單位坐擁深灣遊艇會海景,當中分層單位面積介乎1,000至5,000平方呎,採1至4房間隔,主打2,000餘平方呎3房單位,特色是大部分屬複式設計。此外,該盤提供12伙「天際泳池大宅」及11座「主席大宅」,面積約3,000至5,000平方呎,佔整體比例不足一成,最快可於2012年3月落成。

  項目早於今年年中進行軟銷,據悉獲不少上市公司主席及中港兩地公司管理層查詢,故有機會於本港及內地同步進行宣傳推廣。

  嘉華、信和及南豐於07年10月合力投得惠福道地皮,涉資逾$94.2億,樓面呎價為$8,842;該項目於去年9月已獲批則,擬建6座住宅,另加2層平台及3層地庫車場。

同區市況

南灣592呎1房 最平叫價$750萬起

  與惠福道項目一岸之隔的鴨脷洲新盤南灣,由今年7月開售至今已累售約668伙,佔單位總數逾九成,平均呎價$14,662。據了解,項目尚餘不足10個一手單位,大部分為連天台等特色戶,惟發展商現時封盤。項目開售至今暫錄一宗摸貨成交,單位為8座低層C室,771呎,山景2房(連套房),由投資者於今年9月以$924.2萬購入,持貨兩個月,於11月以$1,138萬摸出,獲利$213.8萬,短短90日賺幅達23.1%。市場現時約有300個二手放盤,每呎叫價由$1.5萬起,入場費最平592呎1房,叫價$750萬起。

惠福道項目Info

 發展商:嘉華、信和、南豐

 地址:香港仔惠福道

 座數:6座

 單位總數:411個

 單位面積:分層約1,000至5,000呎;特色戶約3,000至5,000呎

 間隔:分層提供1至4房複式戶

 預計落成日期:2010年3月

 同區物業參考價:南灣(預計2011年3月入伙)一手平均呎價$14,662






黃竹坑籌款 Fund Raising in WCH

不知道各位是否知道,因為民主黨太窮,所以規定所有議員每月都必須上繳個人議員薪津一到三成給民主黨作經費(全職和兼職議員不同),然後再每年四處籌款,這樣才勉強支撐起整個政黨的運作。因為我們不像其他政黨有大財團、大商家的扶持或中央的「大水喉」,所以只能靠自己人上繳及市民的捐助了。

說回來,我昨天網誌轉載的南華日報社評裡的David Webb的確一針見血,指出了香港政黨發展的問題所在。

現在我們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籌款期,一如既往,我今年再到深灣道路口籌款。查看紀錄(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searchblog_art?p=%E7%B1%8C%E6%AC%BE&my=1),因為該路口只有南濤閣三座居民及少量雅濤閣居民路經,以往籌到的款項由700到900多不等,故今年目標定在中間數:800.

結果?哈哈,剛好達標,差一點到900。多謝各位的支持!

I raised fund for Democratic Party at WCH this afternoon.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my expectation was to raise $800 in 2 hours. 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searchblog_art?p=%E7%B1%8C%E6%AC%BE&my=1

Maybe you don't know all DP's elected councillors must give 10% to 30% of our salary to the party, plus the donation we got from the public, so that the party can have money for operating. My yesterday's entry, SCMP's editorial, discussed the financial problem political party face and I think David Webb's comment is quite right. 

I met my targe tonightt: the amonut we raised is just over $800.  Thank you so much!

W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政黨政治 Political parties find it difficult to mature

昨天南華早報的社評談及香港的政黨政治,這是一個我非常關心的議題。因為觀諸全球,所有健全的民主政制下都是政黨政治,但香港的政黨卻名不正言不順,其法律地位只是「有限公司」而已,而且一旦當選特首,必須辭去任何政黨身份。

當然我們可以說香港可以有獨特的政治文化,但我真的不相信,實現了普選後,如果仍然沒有成熟的政黨政治,香港的民主政制可以有效及順暢地管治,所以我一直都主張香港應儘早制定政黨法。印象中民建聯的曾鈺成以前曾多次撰文主張制定政黨法,但自他擔任立法會主席後就沒再聽他提起此事。

就此我有個陰謀論想法:中央刻意矮化政黨,壓抑政黨坐大,其是不想行政主導的體制受到在野政黨的強大壓力,因為在目前的民意上,如果實行普選,泛民所佔的支持度遠高於建制派;另一更主要的原因則在於:中央更容易控制一個沒有強大政黨支持的特首。

我以在網誌略提過一下政黨政治,有興趣者可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8715

Yesterday's SCMP editorial discussed one of my big concerns: the party politics in HK. Our city has a somewhat weird political structure here: the political party is a fact of life but not recognized by the law coz all of such party is, as the editorial rightly says, done through the Companies Ordinance, and our CE can't have any "political affiliations". 

There's no other liberal democracy has such limitation. And we don't see there's any other mature and prudent democracy without political party. Of course we can have our own unique political culture, yet I really don't see how the will-be full democracy will work well in HK if we don't have legitimate party. It's the main reason why I believe the party law is needed to pave the road for HK's future. To my memory, the chairman of the Legco, Trsang Yuk-shing , a DAB member, actually advocated a lot about setting up the party law. But after he was become the chairman of the Legco, we seldom see him raise this issue again. 

I have conspiracy theory here: the Central gov't doesn't really want to see any strong political party(no matter pro-democracy or pro-BJ) to be able to organize people. One of the reasons is that a mature political party may have strong pressure on the executive-led gov't, the main reason is to make sure HK is under control. 

Political parties find it difficult to mature

 LEADER


Mar 21, 2011
 
Email to friend
 
Print a copy
 
Bookmark and Share

It is perhaps unsurprising that in a city where the political structure's space for genuine public participation does not match the people's education levels, affluence and political awareness, new political parties are born with relative ease. Public grievances keep rising, and political parties are born to represent and reflect those sentiments. Setting up a political party, which is usually done through the Companies Ordinance, is literally as easy as setting up a company. And with the prospect of a more democratic legislature in which the people can have a greater say over the composition, there has been talk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more new parties, such as the current discussion between various pan-democrats about a Labour Party.

However, while it is easy to set up parties to represent people's sentiments, past history in Hong Kong has shown it is far more difficult to develop a party into an institution that can actually serve its members and supporters by implementing policies for their benefit. The League of Social Democrats came into existence with much fanfare in 2006. But barely three years later, two of its key members had left with a substantial faction of supporters to form a splinter group. And while the league found many young supporters and represented the frustrations of many socially disadvantaged groups during those three years, one has to wonder how effective it was in helping implement policies it thinks would benefit its supporters. The likelihood of that happening has now decreased even further.

Meanwhile, an analysis of party finances, conducted by corporate governance activist David Webb suggests that unless you have the backing of wealthy establishment figures, "party financing remains at its infancy". Financial support still comes mostly from donations and for pan-democratic parties these donations fall sharply during non-election years. "On these modest budgets, the parties cannot possibly hope to run meaningful internal think tanks or research units to support their decisions on policies," leading to knee-jerk reactions to short-term issues rather than principle-based proposals and well-researched criticism of government policies, concludes Webb.

Part of the blame must be laid on the government's unwillingness to create a climate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of parties. Earlier this month, it opposed allowing legislative amendments to allow the chief executive to have political affiliations. It then failed to gain enough votes to support the temporary budget funding and complained that pan-democrats did not switch sides and make up the numbers as if it were a game of schoolyard soccer. No doubt, this would not have happened if the administration had formal alliances with parties in the legislature. The reality is that the current political climate makes it easy for new parties to gain support for saying the right things, but difficult to mature into real institutions that are ready to offer real solutions to governance. It is hoped that the Labour Party, arguably more a consolidation of forces rather than a splintering of old parties, will be able to mature into such a party, especially if it receives the support of the Con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 which would give the party a solid backbone. But still, before concrete moves are made to set up the Labour Party, it is hoped that those involved in the discussion are giving priority to assessing whether another party would ultimately be better at serving people's interests and not just become another "shell party" through which they can prolong their political careers in the legislature.

http://www.scmp.com/portal/site/SCMP/menuitem.2af62ecb329d3d7733492d9253a0a0a0/?vgnextoid=29f61ad5dc3de210VgnVCM100000360a0a0aRCRD&ss=Columns+%26+Insight&s=Opinion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閱讀作為紀念(2) Reading as Remembrance(2)

早前借了幾本華叔司徒華的散文來看,當作是紀念他的方式。(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10401&prev=10397&next=10390)前幾天偶然發現原來他在「三言堂」作品全都已放上網,各位有興趣可以瀏覽這個網誌:http://www.hkptu.org/szetowah/

二十本散文集裡,因為篇幅短,我已利用上下班坐車的時間看完了四本,果然如華叔所說,看其著作能夠更立體地了解他。散文中除了談及民主、人權、六四、詩詞、魯迅以外,還有很多感人的回憶。這些回憶都是華叔幾十年教書生涯的親身經驗,從中可以看到華叔在嚴肅以外溫情的一面。我選出以下兩篇和大家分享:

沙啞了的嗓子

這是在五十年代,我的一個學生。我教了他兩年,是他五、六年級的班主任。他是一個很惹人喜歡的小孩子。

母親似乎是文盲,那麼,父親大抵是武俠小說迷,所以給了他一個這樣的名字。他的名字叫「劍俠」,與外貌神態對比,使人感到幽默。

稚氣,矮小,瘦削,薄薄的淡黃的短髮,眉清目秀;常帶笑容,不但咧着嘴兒微笑,連瞇着的一雙烏溜溜的眼睛,也像會發出笑聲似的。

同學們往往拿他的名字開玩笑,向他虛晃一招,大叫:「劍俠,看劍!」他總報以咧着嘴、瞇着眼的微笑,不以為忤。

他愛發問和答問,很多時是全班第一個舉起手來的。他說話的聲音,低沉沙啞。叫他大聲一點,讓全班都聽到;但他用盡了氣力,也還是那麼低沉沙啞。在知道他的底蘊之前,我曾向他說笑,給他一個英文名:Paul,中譯叫「破鑼」。

小息在操場上,我問他:「看過醫生沒有?」他輕輕地點頭。「喉嚨聲帶有病嗎?」他使勁地搖頭,沒有作聲,嘴上和眼睛的微笑都消失了。

他的家在小山上的木屋區。家訪時,要事先約好他,在山下的小路口等候,帶我前去。他像一隻小猴子那麼矯捷,總走在我的前面,不時停下來,回頭望,等着我趕上他。

父親不在家。我告訴母親:他的成績很不錯,聽話守規矩,與同學相處得很好。她聽了很高興;劍俠聽了,嘴兒和眼睛都笑得很燦爛,撒嬌似的伏在母親的肩膊上。我向母親提及他沙啞的嗓子,她帶着沉重的悲傷和內疚,告訴我這樣的一件往事;劍俠不願聽,跑了出屋外。

「看過多次醫生,都說沒法醫好的了。在他兩歲的那一年,我們也住在木屋區裏。一天黑夜,突然發生大火,爸爸和我抱着他倉皇逃跑。他驚得放聲大哭,哭得不能收聲,逃離了火場還在哭,一直哭到聲音沙啞了。從此,他的聲音就這樣沙啞。醫生說,聲帶壞了,沒法醫好的了。……」我默默地聽着,不忍直視她臉上沉重的悲傷和內疚的表情,默默地環顧簡陋的木板的四壁。

我離開時,劍俠回來了,和母親在小山上招手送行。我幾次回頭仰望,那兩個小影在黑壓壓的木屋區的暮色中,漸漸消失。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六日



他有一雙精靈的大眼睛

某學年開課的第一天,一個四年級的插班新生,與同學打架,被帶到校長室。他自此「人氣」急升,以頑皮好鬥著稱全校。

他個子矮矮,頭大而扁扁的,有一雙烏溜溜的精靈的大眼睛,身體精壯結實,動作敏捷,說話伶俐。從外貌來看,頗惹人好感。

一天午後,我在學校附近一間茶樓進午膳。他帶着一對失明夫婦進來,坐在不遠。坐定了,他悄悄地走過來,輕輕地對我說:那是他的爸爸媽媽。我再一次,注視了好一會,他那一雙烏溜溜的精靈的大眼睛。

他總是不時犯規鬧事,常常被帶到校長室來。我還是對他有好感的,甚至在處理時,頗為偏袒寬容。這除了他的家庭背景外,我覺得他只是過份好動而已,沒有壞心腸,而且那開朗活潑的個性,難能可貴。

在校長室裏,單對單的談話,使我對他的家庭多了一點了解。他說,共七兄弟姊妹,我被嚇了一跳,一對失明父母,怎樣去撫養七個兒女啊!他說,本來是八個的,最小的一個弟弟,父母帶去行乞時,給人搶走了。大抵這個弟弟,外貌也長得很惹人好感,所以被歹徒垂涎而拐帶了去。他還告訴我:家裏領取綜援,父母晚上到鬧市去行乞,白天常常在家與失明的朋友打麻將。我沒有追問,但始終不明白,失明人士打麻將的遊戲規則是怎樣的。他排行第四,有一個哥哥和姊姊已做事了,只是一些工資低微的工作。

一天晚上,我在尖沙咀的一條隧道,看見一對行乞的夫婦,並不在意。走過了一段路,他從後面追上來叫我。我問他,為甚麼這麼晚,還在離家那麼遠的地方?他說,是帶父母出來行乞,現在要回家了;剛才看見我,躲起來不敢打招呼,後來終於忍不住才追上來。

很多年後,晚上十一時,我碰見他在觀塘街頭擺通宵茶檔。他日間做裝修工人,茶檔是與朋友合作的兼職。已婚,有一男孩,就放在攤檔旁的搖籃車,也有一雙烏溜溜的精靈的大眼睛。

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八日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校巴接送學童問題、轉乘優惠及電單車泊位 School Bus and Motorbike Parking Space

近來收到有家長向我們反映,指在雅濤閣正門對出的校巴及保姆車被警方票控。其實警方從嚴執法的話,那裡除了巴士外,其他車輛的確不得使用。從雅濤閣入伙至今已十年,居民沒有其他地方接放學童,故校巴及保姆車停在該處。

當然,這並不代表可以使非法的行為變為合法,故我已向運輸署跟進,署方表示校巴等如申請許可證即可解決問題,而其實早前我們已成功協助街坊申請了許可證。還有其他一些校巴尚未申請,故我希望家長可與我們聯絡,以便協助。

長遠解決方法,我認為還是應將48號巴士在雅濤閣的總站改為普通站,這樣才不會出現多架48號巴士佔用多個泊車位,令警察要抄牌的問題。

至於增加電單車泊位一事,詳情可見我早前網誌: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9766

上個月南濤閣曾展開簽名運動,爭取巴士轉乘優惠。我們聯同南濤閣法團與城巴開了一次會,遞交簽名。更多關於我跟進轉乘優惠的網誌,可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10290

This leaflet covers three concerns. The first is about the parking space of school bus in the Broadview Court bus terminus. Some school buses were charged for illegal using the bus stop. According to law,the school bus can't stop and pick up students at the bus stop, but the fact is that the school buses have been using the bus stop opposite to the gate of Boradview Court for over 10 years, and no school buses were charged before . Of court it's still illegal, so some parents ask for my help. I've followed up this matter with TD, and the Dept agreed that the school buses could apply for permit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re'll have more motorbike parking space at Shum Wan Road. Details pls see  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9766

And the final issue is about fighting for more bus interchange concessionary fare scheme, esp for bus routes to Kowloon and the Eastern District. I had a meeting with the IC members of South Wave Court and the Citybus representative to raise our concerns. You may know more about the concerned issue at 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10290 


網誌瀏覽人次超過20萬! Two Hundred Thousand Visits!

不知不覺,我這個主要講地區工作的悶網誌瀏覽人次居然也超過20萬了!累積人次也有六萬多,希望早日達到十萬,我還要加油!

大約07年10月時瀏覽人數才一萬,09年4月超過十萬(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searchblog_art?p=%E7%B6%B2%E8%AA%8C&my=1),早前則達20萬。這一年來的人次比以前增加了,估計是有不少是在facebook的link轉到這個網誌。無論如何,網誌能堅持到現在,這要多謝各位一直以來的鼓勵,特別是經常來留言的居民朋友和網友,謝謝你們。

It's a boring blog I think, but the number of visitors surprises me: the number already reach 202213 now! The number is still growing steadily. I thank all of you whom visit this blog, especially for those who come here often and leave message. This blog can't sustain without your support!

More about the number of visitor of this blog, see: 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searchblog_art?p=%E7%B6%B2%E8%AA%8C&my=1


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要求復建居屋遊行 HOS Flats

如我早幾天回覆居民的電郵所言,復建居屋是我認為政府應立即處理的政策,(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new=1&mid=10425)故我周六參加遊行,提出這個訴求。


As I replied to the resident, housing is one of my big concerns(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new=1&mid=10425). It's why I took part in this demonstration for asking re-launch the HOS flats.  For more photos, pls see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0134565879889&set=t.583123577&theater






2011年3月11日 星期五

母親節一日遊 Local Tour on Mother's Day

時日如梭,母親節又快要到了,我們一如往年舉辦一日遊。有興建的朋友請儘早報名,因為母親節遊行是我們一年裡最受歡迎的活動。


The trip will be held on 8 May.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tour, pls call us for details. 
One of our 'attracting point' will be visiting the exhibition of Centenary of China’s 1911 Revolution at the HK Museum of History. For more, pls visit: http://hk.history.museum/en/ex_special_gabming_dec10.php


2011年3月9日 星期三

關於預算案的電郵 Emails about Bedget

以下是兩封我剛才回覆居民有關預算案的電郵,放在這裡,大家可更清楚我的看法:
The followings are two emails I replied to residents. I copy them here so you may know more about my views on the Budget:

**:

多謝你的電郵。

其實你提出的幾項訴求(復建居屋 / 增加醫療方案 / 少班教學(不要學校減班) / 全民退休計劃( 不要只是強積金) 等等)正正是我們上周遊行的主要原因。 我們反對政府短視和不負責任的施政行為, 因為派錢僅僅是消除民怨的「掩口費」, 但我相信市民在得到6000元後仍會大罵政府的無能, 因為在政府庫房有大量盈餘的情況下, 我們的政府其實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例如居屋明顯是政府一直以來受市民支持的德政,但政府卻死守「 不干項市場」的死硬教條,在已有全民共識要求復建居屋的情形下( 連地產商也同意適量復建),政府仍然無視市民的要求, 這是我們對政府大感失望的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的訴求外,社會上亦有很多合理訴求以善用盈餘, 例如你提及的小班教學、例如增加醫藥名冊的藥物、 老人宿位乃至回購東西隧等等, 這些都是長遠有助香港持續發展的方案。 可惜政府還是不回應這些訴求。

我相信政府不是不知道有上述的訴求,雖然說出來好像是「三幅被」 ,但我還是相信問題出在我們的政府並非民選政府, 加上我們沒有一批有遠見、有魄力、有承擔的真正的政治家 (http://hk.myblog.yahoo.com/ our_wch/article?new=1&mid=3401 )
, 使我們要忍受這樣的困局,因為不是民選的政府, 它並不需要回應人民的訴求和聲音。 而促成香港的管治轉變為民主政治,這正是我們一直努力的目標。

再次多謝**你的長電郵。要政府落實我們上述訴求, 前路一定有很多困難,但我們會繼續努力,因為我們相信, 這是出自像**你一樣的香港普通市民的心聲,而議員、 行政部門其中最大的一個職責,就是回應和落實普羅市民的訴求。

Dear ***,

Thanks for your reply. 

I totally agree with your view that Mr Tsang, all our leadership I think, is lacking of necessary vision. I once wrote in my blog by saying our CE is a 'leader fears to lead' (http://hk.myblog.yahoo.com/ our_wch/article?new=1&mid=3401 ). This budget issue re-confirms my belief. 

The air quality and the eduction are big concerns of mine. But my personal priority of the issues is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nd housing issue. HK is a rich city with huge surplus, we can and we should do more to help those people who suffer from the poor living condition. 

The subsidized Home Ownership Schemes(HOS) has been proved to be a great policy, but the gov't is so rigid to the belief of free market that ignores or forgets such policy is always welcome by many people. The gov't forgets that the Scheme is suspended temporally because of the rare economic crisis but later on it becomes a permanent decision so the gov't could lift such responsibility. We all know the economic situation is largely different now but it seems some old ideas remains in our leaders' head, they just prefer to sit in the comfort zone.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轉載:人民大會堂外的「遊說者」

在外國,尤其是美國,意圖影響政府施政或立法機構制定或不制定某法律的遊說者可謂是司空見慣,而且極容易引致官商勾結。這是美國政治非常遭人垢病的現象之一。

今天我在南方都市報看到下面這篇報道,赫然發現內地竟然也有懷抱同樣目的的「遊說者」。不過一如魯迅(?)指,外國的什麼東西一搬到中國就會大變樣,而這次似是向好的方面轉變(起碼報導中頗多讚語,把「遊說者」形容得像是為天下百姓奔走謀福祉的古代士大夫)。

大家如有興趣,看完下列報道可自行判斷。從報導中亦可見記者藉此呼籲正視權貴階層早已透過不同的方式去遊說政界乃至參與中國最高層政治的現象,透過這群「遊說者」去對比那些在暗地裹做著不見得光的官商勾結,從而提高政治的透明度。這是記者的苦心,是他們在言論受壓制下推動中國政治進步的一點一滴的努力。

人民大会堂外的“游说者”
2011-03-09 15:29   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条,    我有话说

   当熊伟从湖北荆门出发,挤上发自长沙开往北京的那列班车,他开始见证一个时代的来临。1990年代末期,时事观察员已经忍不住冲动,要为这个重新荡漾思想解放气息的年代命名。熊伟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他此后的事业几乎就此决定,虽然对全国“两会”产生深度理解于他还要很多年以后。

  “橡皮图章”的印记开始慢慢转变,在可被允许的范围内,代表、委员的声调越来越高。他们也需要汲取民间和知识界的养分,在媒体的镁光灯下证明自身的存在。熊伟,一个一直游离于权力场域之外的民间思想者,其参政激情开始有所凭依。这种合作的可能,我们也从王奕鸥、张伯驹、雷闯等人身上发现。

  虽然参政的动机互有差异,但这是一群有着相同精神气质的个人。他们聚集在人民大会堂“山”字形花岗岩建筑的外部,与会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互动,以一种书写与代言的方式建立联结,他们的理念、利益与心声就这样进入国家议事堂,对中央的决策与立法产生影响。

  媒体对这群人的发掘,是从最近几年开始的,他们被称为“游说者”,或者“走廊上的人”———虽然他们在“两会”期间连人民大会堂正门外那十二根浅灰色大理石门柱都摸不到。

  和西方的游说产业比起来,他们更像沿街叫卖的小商贩。不成规模,但却有更多的理想主义,更少晦暗不明的利益诉求。在中国相关法律的空窗期,他们浮出水面,意念笃定地呼吁并践行着,为了国家的善治与个人尊严。

  政治动物的盛宴

  很多年以后,熊伟从湖北荆门的热电工人,转型成为中国鼓吹公民参与立法第一人。他这样定义“公民参与立法”:公民参与立法是指公民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合作,特别是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合作,向各级人大及常委会、政协提交议案、建议、提案,特别是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议案、建议,推动有关法律(包括法规、规章、法律性规定、立法解释、司法解释等)的制订及实施等。

  和“游说”比起来,“公民参与”字面上凝聚了更多的阳光。不过,即便熊伟本人,作为公民参与的“游说”也不仅仅局限于“立法”。被我们关注的这些个游说者,有的为保住长江珍稀鱼类最后的家园奔走呼号,有的呼吁加大对乙肝歧视单位进行处罚的力度。

  这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的表现有关。除了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等程序,他们可以包山包海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议案”和“提案”。当然,“立法”层面的游说更为普遍,原因很简单,“立法”的突破具有更大的普惠性。

  熊伟是这群人中最早介入“游说”行业的,其他游说者,大多在2005年之后,才开始踏上这一路程。这大概不是一种时间上的巧合,在人大的“广东现象”引发连锁效应,并被媒体广泛报道之后,“两会”代表、委员的作用强化,他们也开始主动吸纳来自民间的建言,民间的游说者因此有了暴增趋势。

  通常来说,他们背后有一个民间机构做依托,N G O的日常诉求———无论是环保、保护动物、消灭乙肝歧视还是寻求罕见病的救助,带有某种一贯性,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游说,也是“两会”作用强化后可想而知的行动取向。N G O在某一领域的长期深耕,也使他们的建言具备了相当的专业性。

  张锡春是个罕见的例外,他执着于将“侵占罪”由“刑事自诉”改为“公诉”,虽然有自己工作经验做支撑,但背后法律专业知识并不充分。按其修法的逻辑,所有刑事自诉案件都将变为公诉,不获法律人认可,也在情理之中。这个人生已经定格的警察,更多展现的是公民对国事的关切———目前,我国尚欠缺更多释放参政热情的渠道,而每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因其相对的开放与吸纳性,而成为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游说的盛宴。

  游说者们的困顿

  在熊伟的专业建言生涯中,着力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制定《村民委员会选举法》”的“议案”。他从2002年起,不断游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支持他的提议(先后获得1000多代表支持),甚至都有了完整的法律草案,并获得法学界的部分声援,用他自己的话说“民政部也支持”。不过,最终全国人大并未采纳这一提议,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于去年10月修订实施后,熊伟另立《村委会选举法》的梦想正式寿终正寝。今年,熊伟没有再提关于《村委会选举法》的任何建言。

  建言十余年,熊伟所取得的实质性的立法进展是什么?连他自己都举不出一件。虽然熊伟“从没怀疑过自己的行为,只是思考如何做得更好”,但他的处境,颇能凸显目前中国游说者的困顿。“瓷娃娃”王奕鸥是另一例子,因为效果甚微,与她合作的人大代表“都不想再交这个议案了”。

  中国的人大代表并非专职,“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之外的法律制定与修改,权限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那里。所以,仅仅游说成功若干人大代表,常常并不意味着什么———更多时候的意义,是令建言借由两会增加了更多的关注度。

  媒体的报道天然具有简化游说与立法间因果关系的倾向,有时甚至会传达某一法案的出台全赖游说者推动的错觉。雷闯及其背后的北京益仁平中心,是公认在反乙肝歧视上卓有成效的游说者,但即便如此,益仁平中心负责人陆军2009年初接受南都采访时,仍认为,虽然各部委要对建议、提案进行答复,但如果答复过于敷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是没有办法的,“他们的地位亟待提高”。

  熊伟也对南都表示,“答复公开才有意义”。某种意义上,这与其说是借助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力量,毋宁说更多依靠的是舆论监督———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合作的结果,除了能获得相关部委平日难得一见的答复,还有增加媒体曝光压力的意图。

  这种游说的热情,更多受一种公益心的驱使(虽然背后或亦含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如王奕鸥与罕见病群体的游说)。张丹和身后的动物保护组织、雷闯与乙肝患者群体,甚至于作为个体的张锡春,都不是专业的游说者,他(她)们是在自身工作之外,额外腾挪出精力与时间进行游说。游说的意义于他们,和找媒体报道施压并无二致。

  熊伟是独一无二的专业游说者。他在这条路上走得有些艰难。他会感慨道:“如果北京有100人像我这样做,对推动立法民主就是一大进步。”他没有想通的是,在他找到一条有基金支持的可持续游说路径之前,他的行为根本不具备可复制性。

  警惕阳光外的游说

  “我们是为服务大多数人利益,老百姓不会为此给钱,我们是凭学识和责任感在做。”熊伟这样说,他对西方的游说团体并无深入了解,但知道他们是为利益集团服务,“不一定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具体到中国,“如果收钱去做游说,那要警惕被有钱者如房地产商收买和‘绑架’。”熊伟说,他也遇到过地方政府和房产商做人大代表工作,争取相关利益的个案。

  此次推出的人物群像,更多从事的是可摊在阳光下接受检验的游说。但我们也深知,在现实的曲径通幽处,存在着利益集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利益交换可能性。这样的交易,通常在暗箱中发生,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揭示。

  在中国,并无专门针对“游说”的立法与司法解释,在游说,尤其是利益团体的游说成为公共领域普遍现实的情境下,是到了该正视其存在的时候了。

  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因两会代表、委员的权力局限,利益集团可能会更深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具有决策权的行政机构中去,这才是更为有效的游说。这样的行为已经在发生(譬如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原主任朱志刚受贿案),立法机关应及早图谋因应之策。

  三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游说现象也在转型期中国萌动。他们大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游说团体,相较于更为低调且远离镁光灯的利益团体游说,他们发挥的作用也更为有限。

  南都首席记者 韩福东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59A小巴優惠計劃 Minibus Interchange Concessionary Fare Scheme

繼巴士推出轉承優惠後(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10290),小巴公司接納了我們向運輸署提出的建議,推出一輸小巴優惠計劃。在其公司角度看,或許是和巴士爭生意,但從我們居民角度看,最要緊的是有競爭才有進步及服務質素。

上次的巴士轉承優惠是巴士公司提出的方案,我們不敢邀功,但這次則是我們向運輸署提出的建議,原意則是將香港仔中心變成轉承中心點,從而小巴公司能節省資源,居民又享有減價的實惠。優惠詳情見下單張以及會議文件:https://mail-attachment.googleusercontent.com/attachment?ui=2&ik=e913fe6680&view=att&th=12e57210d332d87f&attid=0.1&disp=inline&realattid=f_gkjhkj3w0&safe=1&zw&saduie=AG9B_P8Jzv8VEXvli70IYH8YVJY-&sadet=1299579641254&sads=V9Hk4S1Y2w1cHD0W-2s9uylc9WY

The minibus company launched an interchange concessionary fare scheme last week, after the bus company launched its fare discount schemes last month.(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10290
The Scheme for Rout 59A is that you can interchange to minibus to Wah Kwai, Shek Pai Wan and Wah Fu for only 4 dollars; and you can interchange minibus to QM and Stanly for 7 and 10.7 dollars respectively.   


有一錯誤請留意,59A轉承田灣小巴本已有「兩程共三元」的優惠,故不在此計劃內,但我們卻寫入了單張,僅此致歉。

反對短視預算案大遊行 Say NO to the Budget!

昨天我參加了反對財政預算案的遊行,原因可見前星期的簽名運動時寫的網誌: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10397。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次預算案的大幅修改是為了安撫沸騰的民意,但派錢只是極短視的措施(陰謀論一點想:和特首在大陸列席兩會,與領導人會面相關),我們應有的是有長遠承擔的政府。故這次遊行的三大訴求是復建居屋、加建公屋、舒緩貧富懸殊、制立全民退休金制度、15年免費教育等等。



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轉載:中國議政制度的設計軌跡

兩會即將開幕,雖然大家都知道人大和政協都是中共控制下的橡皮圖章,不過這畢竟還是中國的根本制度,我們有必要了解其制度運作。說起來頗慚愧,我雖是政治系科班畢業,但以前被朋友問及人大代表如何選舉及如何運作時,我卻答不上來。最後瀏覽了些資料,才稍稍明白這個制度(僅限於書面上的,我相信實際運作與書面寫的制度有非常大的差異,這又是內地「掛羊頭賣狗肉」的典型例子)。

兩會的制度關係到中國民主化最核心的政制問題,所以到現在在內地仍是屬於碰不得的關係到「黨大還是國大」的敏感話題。故我轉載以下報導,了解人大代表制的一點歷史背景。各位如有興趣可自行在網上搜索其他資料。

例如報導中提到,毛澤東因為袁世凱和蔣介石年代的議會失敗經驗而相信議會制度在中國徹底喪失了威信故行不通,而中共是在蘇聯的外來壓力下才不得不建立起議會制度。從這點可看毛澤東囿於一己經驗的識見局限:他根本沒有「權力應受制衡」的意識。

另一例可見最初負責籌組新政權的56名政協委員中,非中共黨藉的代表有29人,逾半數。可見新政權為了安定人心和穩定政權,延續了打天下時的主張,頗見胸襟。當然,人數如此,真正的影響力又是另一回事;而且大家都知道最終的權力在共產黨手中。

另,香港傳媒事事講即食,最近熱門茉莉花革命,故頗多報導這方面的消息;另一方面是「經濟主導」,往往只關注國策對香港經濟有何益處,再短線的則是股民如何吃透國策去炒股!和以前一樣,我還是去查看內地傳媒,當然有個前提:清醒認識內地傳媒被政府控制,報導必有偏頗或粉飾的水分。

下面一篇關於今年兩會十大熱點議題的報導,頗可一讀:http://big5.ce.cn/xwzx/gnsz/gdxw/201103/01/t20110301_22257952.shtml

其中包括中央如何應對民間對「國進民退/國富民窮」的批評、如何反貪倡廉及怎樣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一下。
中國議政制度的設計軌跡

全文見:http://nf.nfdaily.cn/epaper/nfzm/content/20110303/ArticelA07002FM.htm
南方報業新聞時間: 2011年03月03日來源: 南方周末

  1988年3月28日,人大代表黃順興在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公開發表反對意見,這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歷史上首次出現的不同聲音。 賀延光/攝

  人大代表人數過多,高層早就意識到。 1979年修改選舉法時,時任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彭真說,代表人數太多了,並不便於代表們充分討論和決定問題,“形式上看起來很民主,實際上並不一定能充分發揮民主”。

  □南方周末記者蘇永通發自北京南方周末實習生王鍾的

  坐在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的三層,只有用望遠鏡,才能看得清台上人的樣子。 這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議政現場,近3000名人大代表,2200多名政協委員,以及幾千名記者濟濟一堂。

  全國人大和政協,政治屬性不同,前者為最高國家權力機構,後者為統一戰線組織,但始終交彙在一起。 1949年召開的“新政協”承擔了臨時國會的功能,直至1954年一屆人大召開;1959年,政協三屆和二屆人大先後召開,形成“兩會”同步現象。

  1977年後,“兩會”還與黨的會議,從開會時間到議題,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特別是黨代會所決定的國家大政方針及人事安排,與隔年年初召開的人代會議題和選舉形成呼應。 “黨代會———政協———人代會”,勾勒出中國式民主的基本邏輯:黨是國家的核心領導力量,與民主黨派實現“協商民主”,通過人大完成合法執政程序。

  從歷史經驗來看,“兩會”最為“生動活潑”的時候,往往是黨內民主最好的時候。

  前蘇聯建議中國盡快召開人代會

  “三權鼎立”的議會制一開始就被作為剝削階級的製度產物而否定。在中國的人大製度下,沒有朝野之分,不輪流坐莊。

  薄一波曾回憶,1949年初,毛澤東對來訪的蘇共政治局委員米高揚說,議會制度在中國徹底喪失威信,從袁世凱、曹錕直至蔣介石的國大均失敗了。

  中國共產黨會建立一個怎樣的“新中國”,並沒有太多令人意外的地方。 毛澤東在當年的多篇文章中,都明確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政體是“民主集中製”,並直接指明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新中國”的政權建構,基本以前蘇聯爲模板。 1949年9月召開具有臨時國會功能的政協會議,其中確定的一個目標是通過普選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按新政協三年任期,時間大概為1952年底。 不過,由於新政協聲譽和地位等考慮,中共決定先開第二屆政協會議,而把人代會延至3年後。

  斯大林則建議中國盡快召開人代會。 1952年,他對到訪的劉少奇說,沒有選舉和憲法,新政權會遭到合法性攻擊(見中央文獻出版社公開出版的《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第四冊)。

  最終,由於自然災害等因素,一屆人大終於在1954年舉行。

  “兩會”上的黨派

  在第一屆政協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成員中,最顯著的特點是“聯合政府”,主席為毛澤東,6位副主席中,有3人為民主黨派或無黨派,56名委員中,民主黨派無黨派為29人。

  第一屆全國人代會後,各民主黨派領導人和民主人士不再擔任國家副主席或國務院副總理,而集中到人大常委會。 劉少奇當選首任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3位副委員長中,有8名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

  毛澤東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的政府,仍是統一戰線的政府。 國務院35個部長、主任中,黨外有13人。

  第一屆人代會召開,政協的性質乃至存廢,曾引發第一次有關“兩院制”的討論。 有人主張它應具有國家權力機構性質,但也有人認為它沒必要再存在。 毛澤東拍板的意見則是,政協有必要存在,但不是權力機關,否則就“一國二公”。

  毛澤東將政協定位於統一戰線組織,任務是協商國際關係,商量候選人名單,提意見,協調民主黨派團體關係,學習馬列主義等。

  從“聯合政府”性質改組而來的政協,保留其黨派特色,其中還包括中共以及很特別的“無黨派”;而人大則以選舉地區為基本單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統一組團參會。

  黨派色彩在人代會上則被淡化。 1989年通過的全國人大議事規則,沒有規定黨派有提案權。 時任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張友漁認為,黨派不是國家機關,不宜以它的身份向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大提出議案。

  1980年五屆人大三次會議決定修憲後,一院製或者兩院制的討論再次激活。 憲法修改委員會秘書處也作了研究。 有人(比如胡喬木)主張按行政區劃設地區院,按行業界設社會院;另一種意見則堅持一院制。

  後來,兩院制未被採納。 鄧小平說,還是搞一院制,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出版的《鄧小平思想年譜》披露,1980年,鄧在一個文件上批示:不要把政協搞成一個權力機構,政協可以討論,提出批評和建議,但無權對政府進行質詢和監督。 它不同於人大,此點請注意。

  大會瘦身難,充實常委會

  開大會並非1949年之後才有。 1936年首屆“國民大會”代表總額為1200名,由於戰爭等原因延至1946年召開時,代表人數擴至2050人。 而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人數為1226人,與當初“國大”初定的人數恰好相當。

  為建國十週年獻禮的人民大會堂1959年落成,它的建築總面積比故宮全部建築面積大,特別是擁有一個萬人大禮堂。 全國人大代表人數也從一二屆的1000人左右,猛增至三四屆的2800多人,五屆達到創紀錄的3497人。

  全國政協委員1978年至今,則穩定在2000人左右。

  人大代表數過多,高層早意識到。 1979年修改選舉法時,時任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彭真說,代表人數太多了,並不便於代表們充分討論和決定問題,“形式上看起來很民主,實際上並不一定能充分發揮民主”。

  1979年選舉法修訂,將全國人大代表人數上限定為3500人,1986年該法再次修訂時,終於“瘦身”至“名額不超過三千人”。 人數難以壓縮的官方解釋可歸納如下:一是中國人口眾多,二是要照顧少數民族等“比例”,使得各方面都有代表。

  已故憲法學家蔡定劍1986年進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 他曾回憶,當時有兩種方案,一種主張將155個常委數量擴至至少500個以增強代表性,另一種思路仍是減代表,比如減少到2500人或2000人,“軍人也不需當人大代表”。 此動議即遇到軍隊反對,各個省也不同意減。

  問題的解決突破口最終被放在強化人大常委會的職權上。 1982年通過的憲法,賦予人大常委會立法權,原屬人大行使的監督職權也被授予常委會行使,比如可審查預算調整方案,可根據總理提名,決定部長人選等等。

  這一改變的重要理由除了常委會便於討論之外,還緣於常委會有經常性的工作,而且可以“經常地開會”。 現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每兩個月舉行一次,一年共六次會議。

  相應的重要舉措是:人大常委會委員不得擔任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職務,向專職化發展。

  ......
全文:http://nf.nfdaily.cn/epaper/nfzm/content/20110303/ArticelA07002FM.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