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府推出的位於黃竹坑及大埔的兩幅私家醫院地昨午截標,分別有香港、印度及新加坡醫療團體趕「尾班車」入標競投,多個初時表示有意競投的本港醫療團體均「打退堂鼓」。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強調,投標價格非主要考慮因素,如標書不符合要求,不排除流標。事實上,私院用地投標反應較預期為差,反映標書要求較為嚴苛,政策前景不明朗,令不少團體打退堂鼓。同時,招標吸引海外機構競投,顯示本港背靠內地,客源龐大,具有發展醫療產業的巨大潛力。因此,當局應及早制定醫療產業的發展規劃,在土地、醫護人手培訓、政策上都作出全面配套,扶持醫療產業發展。 為推動醫療產業發展,當局預留了四幅分別位處黃竹坑、將軍澳、大埔及大嶼山的土地,用作興建私院之用。當時不少醫療團體及大學都表示有興趣投標。然而,由於當局在標書要求上較為嚴格,例如,規定整體床位要有一半是服務香港市民、產科病床比率低於兩成、提供套餐式收費病床佔三成等。當局的做法固然是為保障港人優先使用有關服務,但難免對私院盈利帶來影響,影響團體的投標意慾。發展私院涉及長遠而龐大的投資,團體都期望政府有清晰的政策方向。 應該看到,本港不論公私營醫療水準均享譽國際。隨著內地經濟持續起飛,民眾對於高質素醫療的需求愈來愈大,為享用更好的醫療服務都不介意負擔高昂費用來港診治調養,為本港的私家醫院帶來巨大商機。目前,內地病人已成為私家醫院的主要客源,不少私院的床位甚至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實際上,本港發展醫療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否則,印度及新加坡的醫療團體就不會遠渡重洋來港投資。他們看準的正是本港背靠內地的優勢。顯然,這次投標反應遜於預期並不意味市場看淡本港醫療產業的前景,而是提示當局在推動醫療發展上必須有全盤的政策導向和規劃配套。 產業的發展需要政策推動。然而,本港發展醫療產業的政策明顯不配套。以醫護人手為例,目前全港只有一萬一千多名醫生,相較其他已發展的地區,人口的醫生比率偏低,難以配合新私院發展的需求。同時,當局對於私院的干預過多,而且政策常變。對於新私院的床位及服務對象規限多多,正反映當局缺乏長遠發展規劃。政府有必要制定醫療產業的發展策略,包括人手培訓、專才引入、撥地發展、公私分工等,都要有明確的政策方向,讓相關團體能夠知所適從,以推動本港醫療產業的發展。
|
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三篇評論:黃竹坑私家醫院地招標
三篇評論似流於空泛,聊備一格: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