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etter of Zeng Guo-fan" and "Notes at University" are two books I read about 10 years ago and had immense influence on me. These two books influenced me in a way that I keep my self-disciplines, I keep writing this blog for example. I re-read the two books recenlty, it's somewhat a kinf of 'book review'.
I'm sorry I can't translate them into English. I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say happy new year to you all.
最近我重看了一些書,包括這兩本約十年前讀的《曾國藩家書》和李敖《大學札記》。我是在預科看這兩本書的,當時我意識到自己性格偏於優柔寡斷,自信心不強,故一心想「自我改造」,將自己變成勇毅果敢、堅韌不拔又鬥志昂揚的人,認為這樣才算是有出息、有作為的青年。當時我將《曾國藩家書》裡面他教弟教子的家書當作修身指南,又刻意模仿李敖《大學札記》裡面記錄了自我培訓和激勵,如李敖所說,這是刻意為之的自我蛻變。
十年過去了,現在回看,《曾國藩家書》和李敖《大學札記》對我的成長影響甚巨,雖然我至今性格仍偏於柔弱內歛(李敖的狂傲我絕對學不來),但總算將一些陋習改了過來,並在成長過程中形成了"自我本色",例如曾國藩「打脫門牙和血吞」的沉實果毅,他堅持終生的「恆字訣」(所謂讀書不二的「專字訣」我做不到,因為我喜歡同時間看好幾本)。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我這個網誌了:每個工作日寫一篇,在於「恆字訣」的堅持二字而己。
又如我另一個已堅持十年的「不動筆墨不看書」習慣也是如此。但凡我的藏書,我都會劃線、打記號、寫眉批等,隔一兩年再重看這些內容和眉批,評估自己的感想、看法和見解有否改變。
以上二者人人可做,亳無難度,如能堅持十年八載,甚或更長時間,必有一番成就。這是我在曾國藩和李敖身上學到信念。因為此,我才那麼敬佩早前我寫的那位五十年如一日的「母親」(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4070),有朋友看了再加上我寫的如死亡等題網誌,誤會我對玄學有興趣,其實很簡單:這位母親背後體現了「堅持」二字的真正意義。我看重的僅僅是這點。
新年了,我知道《曾國藩家書》和《大學札記》裡的好多東西我都沒有學成,故我需如十年前那樣,抱定「壯志新來與昔殊」的願望,堅持另一個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
僅摘抄兩書段落,在新年來臨之際,與有志者共勉:
李敖《大學札記》:
1. 志士仁人的比例數 (1957年6月2日,26歲)
「今晚我目擊人們(尤其是青年男女們)腐敗的一面,起碼都是受過中等教育的人們,有幾個還能每天肯些花時間讀點正經書,或是思考一下人世的問題呢?不過話又說回來,我也沒有理由深責他們,他們並沒有什麼大志向,大理想,大魄力,他們的东具不過就是做個但求自謀的『自了漢』。在『社會習氣』的桎梏下大同小異地順從一輩子,我不能以志士仁人的標準來厚非他們,試想:志士仁人們在整個人類中所佔的比例數,我實在無法不對他們有著無限的憐憫,我不忍心痛斥他們的腐敗了,我只靜靜的觀察著他們,私下勉勵著我自己:努力去做一個無從腐敗人。 」
2. 消極只是暫時的(1957年5月16日)
「自我訓練的成績到底不是悲觀的,消極突擊我一兩小時,終於又被我消滅掉,萬念俱灰的情緒畢竟是浮光掠影,它們在我心頭的盤據愈來愈不能長久了,我消楚的知道我已逐漸變得堅強,變得有志氣,當我漫步在街頭,到處看到的是軟弱的男人們,我無法容忍我自己竟和他們一樣,我若不能使我與他們比起來有大大的不同,我將感到極端的可耻。」
3. 絕對不怕孤立(1957年5月21日)
「我甘心情願獨自過著堅苦的生活,我愈知道別人的沉淪情形,我愈逼迫我自己進取不歇......我知道我或許有這種有意的擴大刺激以益增我的反動心理,但我卻覺得這對我說來不見得是有害的,荀卿說得好:『卑溼重遲,則抗之以高志。』對自己期許愈不凡,對自己要求就愈苛刻,就因為我恥於做這種男人,所以我才處處強迫我自己與他們不同,別像他們那樣沒出息!經常相較的結果使我更加凝固了我那宏遠的志向,我離他們愈遠,我也愈來愈孤立,但這孤立是驕傲的,有安慰的,有收獲的,雖然此路任重道遠,但是近乎強梁的有志者總是『絕對不怕孤立』的。(陳獨秀:給陳其昌等的信:『......將來誰是朋友,現在完全不知道。我絕對不怕孤立。』)」
4. 論懶惰(1957年6月1日)
「今天午後,我開始特別注意『懶惰』這個壞習慣,我發現我若用蘇格拉底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我也和這些男人們無異---也是一個五十步笑百步的懶漢。蘇格拉底的標準是:『不單只是不做事的人,還有那些原可做得更好的人,也算是懶惰的』。......所以懶惰不是一種清福而是一種不安和不幸(對內心說來是不安,對事業說來是不幸),內心的快樂與事業的成功都不是懶惰所能造成的,呂坤說:『體懈、神昏、志消、氣沮,天下事不是這般人幹的。』好逸惡勞,怕吃苦,貪容易,都不是成大事者的氣象。」
5. 曾國藩論「打脫牙,和血吞」(1957年6月6日)
「曾國藩給他弟弟國荃寫信說:困心橫慮,正是磨鍊英雄,玉汝於成。李申夫嘗謂余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余生平齩牙立志之訣。余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癸丑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岳川之敗,靖江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門牙之時多矣,無一不和血吞之。弟此次郭軍之敗,三縣之失,亦頗有打脫門牙之象。來信每怪運氣不好,便不似好漢聲口;惟有一字不說,齩口牙根,徐圖自強而己。」
《曾國藩家書》:(有網上版,我不用抄書:http://www.angelibrary.com/real/thm/zgfwj/006.htm):
1. 勉諸弟須自立自強(同治元年5月28日,即1862年,51歲)
「沅季弟左右:沅於人概天概之說,不甚措意,而言及勢利之天下,強凌弱之天下,此豈自今日始哉?蓋從古已然矣。從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強自立做出;即為聖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故能獨立不懼,確乎不拔。余往年在京,好與有大名大位者為仇,亦未始無挺然特立,不畏強御之意。
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用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趉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讓,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即享受,則當謙退。
若一面建功立業,外享大名,一面求田問舍,內圖厚實。二者皆有盈滿之象,全無謙退之意,則斷不能久,此余所深信,而弟宜默默體驗者也。」
2. 勉勵諸弟自立課程(道光22年12月20日,即1843年,32歲)
「諸弟在家讀書,不審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來,雖懶惰如
故,而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此三事未嘗一
日間斷。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煙,洎今已兩月不吃煙,已習慣成自然矣。予
自立課程甚多,惟記《茶餘偶談》、讀史十頁、寫日記楷本,此三事者誓終身不間
斷也。諸弟每人自立課程,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雖行船走路,俱須帶在身邊。予
除此三事外,他課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將終身以之。
......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
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
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諸弟此時,惟有識不可以驟幾,至於
有志有恆,則諸弟勉之而已。」
附課程:〔附課程〕
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一會,體驗靜極生陽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
鼎之鎮。
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讀書不二--一書本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都是徇外為人。
讀史--二十三史每日讀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寫日記--須端楷。凡日間過惡,身過、心過、口過皆記出,終身不間斷。
日知其所亡--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分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
門。
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
謹言--刻刻留心。
養氣--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氣藏丹田。
保身--謹遵大人手諭,節欲、節勞、節飲食。
作字--早飯後作字,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功課。
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3.致諸弟戒傲氣(道光24年10月21日,即1845年,34歲)
吾人為學,最要虛心。嘗見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動謂人不如已,
見鄉墨則罵鄉墨不通,見會墨則罵會墨不通,既罵房官,又罵主考,未入學者,則
罵學院。平心而論,己之所為詩文,實亦無勝人之處;不特無勝人之處,而且有不
堪對人之處。只為不肯反求諸己,便都見得人家不是,既罵考官,又罵同考而先得
者。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
余平生科名極為順遂,惟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進,未嘗敢出一怨言,但深
愧自己試場之詩文太醜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當時之不敢怨言,諸弟問父
親、叔父及朱堯階便知。蓋場屋之中,只有文五而僥倖者,斷無文佳而埋沒者,此
一定之理也。
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讀,只為傲氣太勝,自滿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
亦多有自滿之人,識者見之,發一冷笑而已。又有當名士者,鄙科名為糞土,或好
作詩古文,或好講考據,或好談理學,囂盟然自以為壓倒一切矣。自識者觀之,彼
其所造曾無幾何,亦足發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氣,力戒自滿,毋為人
所冷笑,乃有進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