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轉載:如何平息鋼線灣卸泥風暴

昨天出了「反對將薄扶林卸泥口搬至大樹灣」單張後(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9483),今天剛好信報有篇評論文章論及此事,請各位參考下文。大家尤其應注意的是,作者所屬的「公共專業聯盟」與公民黨關係密切,故此文有為公民黨準候選人司馬文選舉造勢之嫌。

一如我的估計,卸泥口一事,「在9月5日之前其定會繼續炒作此事,下個月會有更多向政府及港鐵等等的「爭取行動」」,只是我昨天沒有寫上參與補選的除了匯賢智庫,還有公民黨。

兩相比較,司馬文也是反對將卸泥口設於鋼線灣,但其提出的方案遠不像匯賢智庫那麼民粹,政府和港鐵可以研究其提議之可行性;當然,我估計在南豐道附近的居民會反對其提議。

據報導,司馬文的「零卸泥設計」如下:建議南港島可利用南風道地盤地勢低窪的特點,容納從金鐘至黃竹坑隧道內挖出的三十五萬立方米泥頭,將地盤的基提高。他又建議,調整黃竹坑車站地盤的建築設計,以依山而建的方法建四萬七千平方米商場,即可免卻挖地及運走三十萬立方米泥頭的工夫。(見:http://www.hkheadline.com/news_topic/nt_content.asp?sid=4613&nt=np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P15  |   時事評論  |   專業眼  |   By 李鉞
2010-07-28
Highlight Keywords
Highlight keyword(s) and click to start search

如何平息鋼線灣卸泥風暴

過去兩三年,薄扶林愛琴苑居民飽受海港淨化工程鋼線灣臨時躉船轉運站光污染與噪音的困擾,附近一帶居民本以為這場惡夢隨着工程完畢在半年內得以結束,但晴天霹靂,港鐵南港島線(東段)接踵上馬,意味着噩夢還要延續兩三年,難怪中外居民異口同聲發出了「我們受夠了!」的怒吼!

究竟這是迫不得已的安排,還是政府政策失誤的惡果?

民間團體「創建香港」(Designing Hong Kong) 本月初發表報告,發現目前港島區政府缷泥政策存在嚴重問題,每天數百噸從政府工程地盤運出的泥頭,使用柴灣和鋼綫灣兩個卸泥碼頭時雜亂無章,對數十萬從東區到南區的沿線居民,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南港島線工程會產生大量泥頭,港鐵公司因應政府的要求,改變原先較合理的工程設計,棄用運輸路程較短的奇力灣,改用鋼線灣轉運站處理該等泥石,令運泥車額外消耗一百多萬公升的柴油。

土石泥頭主要來自南風道隧道出口及黃竹坑站,運泥車將經過黃竹坑、香港仔、華富邨、華貴邨、薄扶林及數碼港等地,預計每天的運泥車達兩百架次之多,再加上目前渠務署海港淨化工程的運泥車,往返南風道至華富邨一段的運泥車將達四百架次,勢將對居民造成極大滋擾

薄扶林一帶居民率先抗議,是因為經驗教訓使他們先知先覺,較其他地方的居民容易掌握該轉運站的負面形響。薄扶林的居民曾去信政府及港鐵公司抗議,更自動組織了多次示威行動,向政府寄出的簽名反對信達三千多封。

筆者與「創建香港」的司馬文和公共專業聯盟的朋友,經過一番深入研究後,認為只要適當應用建築設計及工程的專業知識,可以設計出「零卸泥方案」,辦法是應用「卸泥於出口最接近的地點」的設計原理,設計「堆填毋須外運泥石方案」,在南風道隧道出口附近尋找適合堆填泥石的地方。

政策失誤製造社會矛盾

南港島線(東段)的隧道由金鐘站至南風道,鑽挖隧道產生的泥石數量約為七十萬立方米,金鐘站與南風道出口各處理一半。南風道的三十五萬立方米泥石,其實可利用南風徑工地(即日後南風醫院場址)地勢低窪的特點,把泥石用於平整土地。

據資料顯示,該工地的設計雖然會填土提升地台,但顯然沒有善用地勢的特點,仍然有大量泥石要往外卸運。經實地考察及科學推算後,我們認為只要優化設計,該地段可全數容納三十五萬立方米泥石,毋須運往鋼線灣,卻可令將來醫院的建築設計更靈活,盡用地盤面積而毋須超越高度限制。

黃竹坑港鐵站是泥石的另一主要來源。經實地考察後,我們發覺將來車廠的位置座落黃竹坑邨舊址,基本上毋須大幅度挖泥及平整。泥石的來源,主要是由於港鐵準備把原本屬於斜坡的地盤剷平,興建面積達四十七萬方呎的商場,再在上蓋興建住宅,可能還包含不少「發水」元素。

「零卸泥方案」更多污染

其實,只要港鐵以新思維調整該地鐵站上蓋的建築設計和布局,縮小商場以至平台的規模,並順應山勢,以拾級式設計安排平台及樓宇分布,這樣土方及卸泥量便能大幅減少。事實上,政府現正根據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建議修訂建築環境的規定,包括減少樓面面積豁免、限制樓宇規模以避免造成屏風樓等。

因此,未來新設計的商場、停車場、會所、空中花園、環保設施,以至整體物業的規模均須有相當的縮減。港鐵減少開山劈石,正是切合事宜的修訂。

港鐵目前的長途運輸卸泥方案,產生大量碳排放,顯然比上述「零卸泥方案」製造更多環境汚染和社會矛盾。更甚者,港鐵興建南港島線的資金,將會全數由公帑支付,使納稅人多花千萬元計的「冤枉錢」。

更令人詫異的是,「創建香港」的研究發現,政府「港島西區渠務工程」承建商現今在鋼線灣使用卸泥區的方式,已經違反了環境許可證的兩項規定:一、在碼頭非法安裝設備;二、違背發出許可證和進行空氣評估時的條件,容許卸泥車在地盤操作。

「創建香港」已經代表受影響的居民致函環保署長,要求向承建商發出停工通知。環保署會否因為涉嫌違規的工程是另一個政府部門,而不敢痛下執法的决心?

山雨欲來風滿樓。鋼線灣卸泥風暴一觸即發,能否化戾氣為祥和,要看運輸及房屋局官員能否有足夠的智慧,和港鐵能否從善如流,廣納專家與居民的意見。

公共專業聯盟

www.procommons.org.hk

李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