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轉載余英時: 回首辛亥革命,重建價值觀念

我大學主修政治及公共行政學,副修的是歷史,錢穆、余英時、林毓生等歷史教授對我影響甚深,甚至有變化氣質之功(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searchblog_art?p=%E4%BD%99%E8%8B%B1%E6%99%82&my=1)。

難得蘋果日報也會刊出這麼一篇對談錄,值得轉載和大家分享。余教授在裡面提到「前車之鑑,清末是一個很好的歷史教訓。中國的問題就在於,沒有從歷史中真正吸取教訓。」以及「中國雖然搞了民國,但是至今還沒有實現憲政。」,這些明顯是借史論政,也值得留意。

PS: 裡面提到「我們現在研究中國的問題,也要從這樣的角度看,不能把注意力過份集中在集權體制上。」這尤其吸引我注意,因我在大學時曾寫一篇士大夫行道觀的論文,引申了余教授的論點,主旨是自宋以下士大夫已漸漸認為不能單靠君主(中央集權)去行道,要施展士大夫抱負須身體力行從地方做起,故紛紛實行鄉約等(有點像地方自治和現在流行講的公民社會),故雖然上層政治架構疆僵化無生氣,但民間社會另有一池活水。余教授本來的論旨印象中只討論至明代,我就在論文中將之引申至清代,以史料佐證清代士大夫也有甚至更能體現這種「行道觀」。現在余教授親自指晚清士人的確如此,間接證明我當年大膽引申其論點符合其意旨(我不敢說是不謀而合)。

另,裡面提到的「告別革命」是李澤厚提出的主張或總結,後一句好象是「擁抱改革」。這也是一本對談式的以史論政的書,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讀。我認為這個主張是頗能概括六四後大陸學界的精神狀態。

又,裡面提到「腰纏萬貫的暴發戶並不等於有教養、使人起敬的社會精英。」早已是共識,故甘陽等提倡中國現在應「從富強走向文雅」並非什麼高論,這的確是中國應走的方向。這正如如我好些年前曾提到的我們身為中國人,當然樂見中國日漸強盛,但我們追求的不應是像日本這樣不承認戰爭罪行,不受他國尊敬的二流大國(http://hk.myblog.yahoo.com/jw!SMSwfbOdBQWGMLLkHGmj/article?mid=8030)。

品味蘋果-余英時:
回首辛亥革命,重建價值觀念

2011年09月25日
  • (14人)
  • 瀏覽人次:5,800

編者按:余英時,原籍安徽潛山,生於中國天津。燕京大學歷史系肄業。一九五○年入讀香港新亞書院,師從錢穆,成為第一屆畢業生。一九五五年,被推薦入美國哈佛大學,師從楊聯陞,取得歷史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美國密歇根大學副教授、哈佛大學教授、新亞書院校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美國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現為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余先生曾經喻稱自己對政治只有「遙遠的興趣」,會持續觀察、評論政治,而不會參政。自一九八○年代起,余先生發表了許多政論文章,擲地有聲。二○○六年美國國會圖書館頒授余先生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而為表揚余先生為史學作出之貢獻,新亞書院聯同崇基書院成立「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以推動中外歷史文化,介紹學術新知。

「滿洲黨」不改革,
就逼出一個辛亥革命來

馬國川:在辛亥革命之前,清王朝也在進行改革,試圖挽救危局。學界把清末改革稱為「清末新政」。近年來,大陸學界對於清末新政不再完全否定,而是評價較高。作為一位歷史學家,你怎麼評價清末新政呢?

余英時:所謂「新政」主要是指清王朝做的一些改革,這種改革從洋務運動就開始了,但是沒有觸及體制,真正的新政是戊戌變法。戊戌變法第一次提出來改造「君主專制」體制,實現「君主立憲」,這才是改到了體制的關鍵。戊戌變法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當時人非常興奮。資料表明,當時知識界對世界、對西方有了解的人士都覺得,這是唯一一條可以避免危機的道路。兩種勢力促成了戊戌變法。除了利用公羊春秋「托古改制」的康梁等人,部份地方巡撫也是改革力量,如湖南巡撫陳寶箴等。歷史學家陳寅恪講得很清楚,清朝末年的另外一個改革並不是講公羊春秋之類的意識形態,而是實務要改革,不改革中國就存在不下去。遺憾的是,機會丟掉了,原因就是權力鬥爭。慈禧太后在咸豐死後掌握朝廷實權,同治死後以年幼的光緒來繼承王位,繼續控制權力。隨着光緒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想法,兩個人的權力衝突發生了。當然,光緒沒有奪權的想法,他主要是怕亡國,認為列強瓜分的危險就在眼前,「瓜分豆剖,漸露機芽」,所以逼切要改革。如果按照光緒的想法改革,勢必要把慈禧太后架空。

馬國川:因為實權都在慈禧太后手上,所以一旦慈禧公開反對改革,改革力量立刻土崩瓦解。戊戌變法僅僅進行了一百零三天,就以失敗告終。

余英時:戊戌變法失敗的第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庚子之變」。變法失敗後,康梁都被外國人保護起來了,繼續在海外活動。慈禧太后惱恨「外國勢力干涉」,全面反動,利用沒有受過教育的老百姓仇恨外國人的心理「扶清滅洋」,於是義和團興起。她不知道,煽動群眾運動勢同玩火,結果八國聯軍進京,慈禧太后倉皇西逃。

馬國川:「庚子之變」後,清王朝似乎痛下改革決心,實行了廢科舉、改官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大陸學界一般把這一時期的改革稱為「清末新政」。

余英時:「庚子之變」以後是不是有改革?這是很大的問題。我們不能認為,廢除科舉就是改革。廢除科舉只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人才不夠用了,做八股文的人根本沒辦法對付現在的世界。至於改官制,只是行政方面的改革,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洋務運動中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也是行政改革啊。我們要分別行政改革和政治改革。庚子之變後的改革,都是行政方面的調整,而政治改革是要涉及整個體制的。大陸在八十年代進行的改革,也是行政改革。雖然清末提出了「立憲」,但也是「預備立憲」,而且還要等待九年以後才開始(陳寅恪輓王國維詩中所謂「君憲徒聞俟九年」)。慈禧太后至死都是不肯放棄權力,不肯改變「君主專制」體制的。因此,我認為沒有甚麼「清末新政」,清王朝只是做了一些行政上的調整來緩和危機而已。實際上,危機緩和不過去,於是才有了辛亥革命。

馬國川:你的觀點確實與大陸學界不同。大陸有很多學者認為,清末新政搞的轟轟烈烈,而且還有很多成績。

余英時:我不敢說我的看法一定正確。但就我所讀過的史料,包括各種公私記載,以及現代學人的相關著作,我沒有看到清末有甚麼「轟轟烈烈」的「新政」。戊戌變法以後,慈禧和滿洲保守派貴族最怕滿洲政權被漢人奪走,哪敢真正讓漢人士大夫進行認真的改革?只要一讀以前李劍農先生的名著《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以及西方近幾十年的中國近代史作品,包括劍橋中國史在內,即可知其大概了。總之,清末滿人最關心的問題是亡中國,還是亡大清?在滿洲權貴看來,大清比中國還重要,權力還要掌握在自己手裏,漢人不可信,像袁世凱那樣的能臣也要罷官回家。所以我認為,統治中國的滿洲就是一個黨,滿洲黨。這個黨絕對不能放棄權力。所有重要的官職都是滿洲人,漢人僅僅是輔佐。就像黨國體制之下,所有主要的職位都是黨員擔任一樣。清朝有一個內務府,專門負責管理滿人,相當於他們的「組織部」,一切重要事情都在那裏決定。滿洲黨不能丟權,丟了權等於宇宙毀滅一樣,所以它的命運已經注定,只有被推翻。

馬國川:大陸有些人士認為,清末形成了「改革和革命賽跑」的局面:一方面革命黨人鼓動革命,一方面清王朝實行廢科舉、改官制等改革措施。而你認為清末沒有真正的改革,所以也就不存在所謂「改革和革命賽跑」。對嗎?

余英時:「改革和革命賽跑」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滿清改革只能限制在經濟方面、技術方面、行政方面,只要不涉及根本權力,結果只能使「滿洲黨」更加專制,這算甚麼改革呢?沒有體制上的改變,就無所謂改革。「滿洲黨」的一句話,就能夠把所有的努力都消滅光。這就是清末非逼出辛亥革命不可的原因。

革命和暴力是兩回事

馬國川:那麼能不能說,滿清是由革命黨推翻的呢?

余英時:也不能說得太肯定。清末地方性變革很多,所以武昌一起義,各省紛紛宣佈獨立,滿清說垮也就垮了,於是民國成立。事實上,民國轉換並沒有經過一個很嚴重的革命,絕不能跟法國大革命比。辛亥革命沒有甚麼暴力,是社會成本很低的一場革命,結果也並不壞。早期的議會是相當認真的,很有效力。否則,宋教仁就不會被袁世凱暗殺了。所以幾十年後的國民黨時代,還有很多人懷念當年的議會。還有一點,辛亥革命前後,地方社會有很大進步。清末江蘇、浙江一帶新學校紛紛出現,都是地方鄉紳們搞起來的,不是朝廷的貢獻。人民的自發性很重要的,如果沒有自發性,社會根本不可能前進。只要地方的領袖有開明想法,老百姓支持,一步一步做,就會有許多進步。這些進步不是依靠政府發命令搞出來的。我們現在研究中國的問題,也要從這樣的角度看,不能把注意力過份集中在集權體制上。

馬國川:有人說,如果慈禧太后晚死十年,中國的憲政改革就可能成功了,這種說法有無道理呢?中國有無可能不經過革命的劇變,卻經由立憲運動逐步演化為憲政體制?

余英時:這種觀點我不大能接受,持這種觀點的許多人都是體制內出來的,對於早年相信的東西很難徹底否定,總認為原始的設想是好的。他們有意無意地對舊體制有些迷戀,把慈禧太后投射到當代威權人物身上。

馬國川:其實,慈禧晚年也很清楚,一方面她在大張旗鼓地搞行政改革,另一方面又把權力聚攏到滿洲貴族手裏了。

余英時:因此,清末不可能不經過革命的劇變。舊體制某種程度解體以後,新的東西才能出現,但是並不一定是暴力革命。革命和暴力是兩回事。當初,法國大革命的暴力最受中國大陸恭維,可是 1989年法國大革命二百年紀念前夕,西方史學家,從歐洲大陸到英、美,都對它的暴力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指摘。暴力導致法國直到今天政治還沒有完全安定,而英國自從國王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台以後,再也沒有別的暴力革命。美國除了內戰之外,後來也沒有再發生流血革命。

馬國川:英國、美國之所以能夠避免暴力革命,是因為它們建立了民主體制。

余英時:民主體制的好處,就是一個黨不用擔心滅亡,被選下去也沒有甚麼了不得,只要自己求進步還可以重新上台。這與中國歷史上的王朝迴圈完全不一樣了。歷史上所有的王朝都由一家一姓把持,開始時得意得不得了,死也不放權力,最後非要給人逼到煤山上吊不可,臨死前只有哀歎,希望子子孫孫不要生在帝王家!各個王朝壽命長短不一,總是要經過流血改朝換代,再流血再改朝換代,永遠在封閉的系統裏迴圈,以萬千生民的鮮血作為潤滑劑,沒有政治文明可言。在國民黨時代,左派人士罵國民黨不搞民主,有個對聯寫得很好:江山是老子打來,誰讓你開口民主,閉口民主;天下由本黨坐定,且看我一槍殺人,兩槍殺人。好對聯啊,到現在我還記憶猶新。

馬國川:對於執政者來說,權力就像賈寶玉的「通靈寶玉」一樣,那就是它的命根子,絕對不能碰。

余英時:就是命根子,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計。改革可以提高一下效率,提高執政能力,但是不能讓我放鬆掌握權力的手。不平則鳴,怎麼可能在不公平之下,還能永遠維持秩序,維持人家對你的尊敬?不可能做得到。

「中國人思想上的一個大敵」

馬國川:辛亥革命後中國陷入長期的軍閥混戰,有些人據此對辛亥革命提出了批評,如果當初不把秩序破壞掉的話,就不會有後來的混亂局面。雖然辛亥革命本身是一個代價不高、成本不高的社會革命,但是打開了一個閘門,從此以後洪水滔天了。你怎麼評價這些觀點?

余英時:用暴力推翻另一個秩序,這是我最反對的。因為暴力革命以後,一定用暴力維持,否則自己就要垮台。辛亥革命不是靠暴力起家的。武昌起義不久,各地宣佈獨立了,慈禧太后已先死了,權威沒有了,一個三歲小皇帝有甚麼本領呢?所以,滿清是自然解體的。我們把這個解體叫做「辛亥革命」。「革命」是從日本人那裏借來的名詞,它與中國歷史上的「革命」不是一回事。中國歷史上所謂的「命」是天命,「革命」就是天命的變革,就是改朝換代。滿洲垮掉以後,袁世凱當國,這個人自私,但也相當負責任。他死得很早,北洋沒有了權威人物,於是進入了軍閥割據的混亂時期。

馬國川:北洋軍閥走馬燈似的輪流上台,整個政治局面相當混亂。

余英時:混亂時期也有好處,在這個混亂時期才會有五四運動出現。如果有強人控制場面,五四運動就不可能發生了,許多新思想也就進不來了。這是歷史的弔詭,軍閥本身自然是負面的東西,但軍閥時代卻為思想學術的自由創造了條件。因為軍閥各自為政,不管老百姓,言論反而自由。而且軍閥腦筋簡單,沒有深文周納的心思,不像後來黨國體制對意識形態那麼密切關注。那個時期,從政治上看一塌糊塗,但是從社會或者文化方面看,不一定全是負面的,許多新東西就是在那個階段出現的。北京大學不就是在那時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學嗎?另外,因為當權的軍閥也管不了各地方,一些地方紳士、地方領袖在地方上做革新工作。所以,不要簡單地把歷史簡化,好像北洋政府一塌糊塗,整個中國都在往後退,事實並不如此簡單。

馬國川:其實中國地方社會還是在不斷地進步的。

余英時:在國共合作革命以前,地方社會發展了十幾年。我們要相信,一般老百姓在為生活奮鬥的過程中,自然就改進了社會。政府不可靠,人們就要自立。總之,我不認為辛亥革命後中國如何混亂,也不必怕混亂。有些關心中國前途的朋友提倡「告別革命」,就是怕再有混亂。「革命」確有種種不同的意義。如指「暴力革命」而言,我也贊成「告別革命」。但若指從下面民間發出群體抗爭,要求合理變革,而不使用暴力,則我們反而應該贊同這種革命,否則大家都乖乖不動,不敢冒犯權威,造成混亂,那便是讓不講理的統治者永遠主宰老百姓的命運了。而混亂和秩序都是相對的,即無絕對的秩序,也無絕對的混亂。數學上有一個重要分支叫「混沌理論」。混亂沒有甚麼可怕的,可怕的是暴力革命亂殺人。我當然不是提倡混亂,而是認為混亂必須保持在最低限度,若用暴力維持不合理的秩序,反而會招致最大的混亂。

馬國川:從北洋軍閥到後來又變成了國民黨的黨國體制,這裏面是不是也有一個內在邏輯?為甚麼會走到這一步呢?

余英時:這牽涉到國際形勢,中國走到這一步,日本侵略是最大的關鍵。日本在二、三十年代完全控制在軍國主義者中下級軍官手上,驕橫已極,自信可以用武力稱霸亞洲,中國成為他們的吞併目的所在。日本侵略,民族存亡之秋,需要依靠強有力的政黨凝聚力量,一致對外,所以國民黨在抗戰時期的口號是「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大家都要擁護黨,於是培養出一個黨國體制。這是中國的悲劇,所以我始終不原諒日本軍國主義者。從某種意義上,一九二三年「改組」後的國民黨也是從蘇聯來的。孫中山急於成功,無法很快拿到政權,就學蘇聯的方式,然後把集權的黨組織建立起來,黨高於一切。

馬國川:然後,中國就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了。

余英時:我親眼看見歷史嘛!我的政治記憶從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和次年抗日戰爭開始,我上過一二年的臨時中學,對國民黨堅持的「黨化教育」印象很深。歷史上有甚麼王朝可以是永遠維持的?中國最長命的朝代是周朝,八百年,中間好幾百年還是戰爭狀態。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在重慶豪言壯語地聲稱,周朝八百年,我們國民黨六百年總該有吧?!並不是所有人都相信,但是有一部份人是相信的。可是,沒到兩年就完了。「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前車之鑑,清末是一個很好的歷史教訓。中國的問題就在於,沒有從歷史中真正吸取教訓。

大陸現行體制根本談不上「模式」

馬國川:辛亥革命一百年,中國有哪些進步?在你看來,中國應該從辛亥革命以來的歷史中吸取哪些教訓?

余英時:實質問題是,中國在現代化路上前進了多遠?比如,日本變革那麼大,雖然仍保持着天皇制度,但真正實現了君主立憲。中國雖然搞了民國,但是至今還沒有實現憲政。二戰後,日本在美國壓力下實行了民主選舉,重寫了新憲法,軍國主義大體上不是亞洲和平的威脅了。多數日本知識界的人(就我認識的來說)是愛好和平的。幾年前大江健三郎在普林斯頓大學訪問,他便是反對原子彈的先鋒,給我印象很深。民主選舉是無法躲避的。剛打天下的時候可以說老百姓支持,「民心向背」,否則成功不了。但是不可能幾十年都講這種話,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種老調子已經唱完了。沒有合法性,難道又要靠暴力革命取得合法性嗎?最好的方式就是民主選舉嘛。民主並不是一個理想的東西,但在長距程中則是最能保證穩定的制度。除了北韓、北越等少數國家,二戰後亞洲大多數國家走上了民主道路,而且越變越好。台灣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社會,民主不是照樣實行,普世價值不是照樣接受?大陸如果有智慧,應該認真吸取台灣經驗。我們不能設想一個模式,一切都由一個組織、一個黨、一個中央來發號施令,大家跟着走。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長此以往,維持不住,社會非崩潰不可。且不要說做得好與壞,做得好也不行。前三十年專搞「階級鬥爭」,只信仰「有權便有一切,無權便失去一切」。後三十年因為受到民窮財盡的逼迫,於是開始了經濟開放,接受了市場的觀念。經濟成長之快,有目皆睹。但這是在絕對政治控制下的市場,不是「自由市場」。我讀《紐約時報》多次專欄報道,知道今天大陸市場全控制在一百二三十個國有企業之手,它們壟斷一切資源,利用廉價勞工,吸引大量外資。發財之後大量建設硬體,鐵路、公路、建築物在各地都興起了,外表十分壯觀,但內情則不可說,不可說。私人企業也偶有成功的,但有錢而無權作為後盾,是保不住的。這就是所謂「中國模式」嗎?所謂模式別人也可以仿效,「中國模式」誰能仿效呢?某種程度上集權體制似乎效率很高,但是一旦做出錯誤決定,後果就不堪設想。所以我認為,中國現行體制根本談不上「模式」。

馬國川:現在許多人相信,有了錢就可以買一切,有權力也可以吸引一切。

余英時:一般講,中國老百姓都是比較聽話、比較順從、比較服從權威的,不大容易造反。中國多少年來比較安定,也有賴於此。人民沒有自覺性,只要給點小恩小惠就得過且過了。知識界也是如此,知識分子被權和錢雙重腐蝕得相當多了。不過,我所接觸的學者中,還有不少有正義感、不為自己謀利,肯為中國着想的人。從前只有講權力,完全變成了一個權力操控的社會。現在呢,把權力放出一部份賺錢,再以金錢來養權力,因此造成普遍的腐化。反腐敗不會有效果的,反而可以用利益收買一大批人擁護、歌頌現行體制,甚至稱其為「新模式」。實際上是,這種模式是維持不住的。另外,現在法律得不到執行,「我爸是李剛」就可以少判幾年。長此以往,怎麼能維持長治久安呢?對中國的思考,必須要跳出圈圈,六十多年搞下來,許多人思維無形中就被困住了。

馬國川:官方對於「中國模式」也抱着謹慎態度,因為現在各種社會矛盾很多,貧富矛盾加深,遠沒有到歌舞昇平的時候。其實,比貧富矛盾更深層的矛盾是官民對立。

余英時:中國是一個官本位國家,一點都不假。從前大學校長如蔡元培,受到知識界、文化界的普遍尊敬,聲望甚至超過元首。只是一個個司局長或副部長,沒有人知道中國有甚麼好的大學校長,成為精神領袖的更沒有,所以文化墮落。不要說別的,至今沒有出過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華裔拿到諾貝爾獎的都是在美國訓練出來的,都是美國人。你看,日本出了多少諾貝爾獎?

馬國川:但是一些人仍然信心滿滿,只要有了錢,就可以打造一個大國,現在「大國崛起」的聲浪很高呢。

余英時:我承認,現在大陸的經濟實力在增強。但是,是不是一個文明大國,要比文化,要比藝術,要比科學,比人文研究。並不是有錢了,就能夠成為現代國家。腰纏萬貫的暴發戶並不等於有教養、使人起敬的社會精英。

所謂普世價值,中國古已有之

馬國川:與宣揚「中國模式」相呼應,一些人極力反對「普世價值」,指摘普世價值是西方的價值。

余英時:所謂普世價值,如人權、自由之類中國古已有之,只是沒有西方所流行的這些名詞罷了。比如,孟子講「明君制民之產」,就是講政府對人民應盡的義務,反過來說也就是人民的基本權利,其中不只包括田產權、工作權,也包括教育權(為「庠序之教」)等。「民主」雖然不是中國名詞,但是要給老百姓權利,以老百姓為主體,這種觀念早就有,否則《尚書·泰誓》怎麼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呢。「天」比皇帝更大更高,而「天」是代表老百姓的。所以,民主其實人人心裏都有、都嚮往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一種民主態度。人權的核心觀念是每一個人的尊嚴,能自己做主,這在儒、道兩家文本中都可找到。清末以來,許多學者,包括孫中山在內,都已做了不少努力,要在中國傳統中找普世價值。胡適去美國演講(四十年代),也強調中國的「民主」雖未發展成功,卻具有一些重要的「歷史基礎」。不能說,西方才是文明的主流,普世價值就是西方的。中國也有普世價值,應該把自己文化傳統裏的普世價值好好進行整理。不但中國有,印度也早有自由、平等之類的「普世價值」,阿瑪蒂亞.森( Amartya Sen)已有文章指出。

馬國川:普世價值的觀念在中國遭過了很大的曲解。

余英時:曲解後就被維護體制的人利用,西方的東西我們要不要?偶爾有說「民主是個好東西」就不得了了,那都是廢話嘛。如果不承認「民主是好東西」的話,共和國也不是好東西了。那還是回到皇帝制度吧,回得去嗎?中國人一直講,搞政治要靠民心,如果得不到民心就完了。

馬國川:能不能說,在現代社會所謂「民心」,某種意義上也就是普世價值?

余英時:是普世價值。每個人生下來都要自己做主,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這就是所謂自由。佛經上到處都是自由、平等。權利和義務是相對的,不能說只有義務沒有權利。中國語言是從義務方面着眼,不強調應該得到甚麼。強調我應該做的,對別人來說就是權利。兩種不同的語言。講的是同一個事實。動輒反西方,完全對歷史不了解,而且封閉歷史、曲解歷史,這樣下去,中國哪能變成大國呢?

馬國川:看來,你對未來是悲觀的。

余英時:短期,我有點悲觀;長期,我是樂觀的。利用廉價勞工和資源,經濟高速增長能夠維持嗎?如果社會越來越不平等、不公平,將來如何維持秩序?如果不能維持秩序,黑社會也會越來越厲害。隨着早期革命時期出現的「強人」的凋零,集權體制越來越難以維持了。大的變局很快會出現的。

馬國川:清末以來,中國的民族主義開始出現,辛亥革命以後民族主義越益發展。近年以來,民族主義思潮又興起。在權威消失、社會解體的過程中,會不會出現一些人利用民族主義,走上二戰前日本或德國的道路呢?

余英時: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民族主義的激情很容易煽動起來,義和團便是前車之鑑。現在搞民族主義,就是要轉移視線,把國內矛盾轉移到外面去。那就可能造成世界大戰,不是暴力革命的問題了。民族主義是一個雙刃劍,最後也可以傷到始作俑者。我對現實不抱太多的幻想。但是我相信,中國有這樣悠久的文明傳統,中國社會裏總有一些精神力量是會發揮作用的。必須有社會空間、文化空間,政治無法完全干預。文革時代大概是徹頭徹尾的控制和操縱,現在有人想重新搞「文革」那一套,我相信是絕對做不到的,對一般老百姓不會有影響的。

對中國未來不必那麼悲觀,十幾億人,每個人總有一些小空間做自己的事情。不能把注意力、理想寄託在政治權力上,政治權力是暫時性的,一時威風凜凜,過時就不行了。千萬不要心灰意冷,還要繼續向前,各盡本份。現在社會文化各方面可以改進的地方太多了,也有許多空間還可以做事。等到有一天有變化以後,這些東西都有用了。

重建價值觀念

馬國川:辛亥革命以來,甚至是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一直在現代化的道路上摸索前進。在現代化進程中,中國的文化傳統如何確立自己的現代身份?這是你多年研究的一個問題,也是許多人關注的一個問題。

余英時:中國文化傳統裏許多價值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的,但是不可能作為將來中國的指導原則,也不可能成為新的意識形態。現代社會有公領域和私領域。在公領域,只有實行民主選舉、司法公正等現代制度。私領域就是個人道德、人和人之間關係,儒家思想可以發揮作用。儒家本身不能直接變成憲法,只能是社會上的一種文化力量,用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問題。西方主要是靠宗教,如果把儒釋道三教都丟掉了,中國的精神領域便未免太貧乏了。

馬國川:現在中國社會一方面沒有宗教信仰,另一方面儒家的東西被破壞殆盡。沒有價值觀念,沒有信仰,沒有底線。

余英時:尤其是 1949年以來,一方面把中國文化傳統當作封建毒素來批判和咒罵,另一方面把西方文明批評為資產階級的遮羞布而痛斥之。結果把所有文明都搞光了,最後所推崇的就是階級鬥爭之類的暴力。在現代社會重新建立價值觀念,只能由普通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出來,決不能靠政治力量從上而下強迫灌輸。中國人要培養一些價值,這些價值在中國既有底子,又跟其他文明價值可以配合。這就是我們文化界、學術界、藝術界所當共同建設、共同努力的方向。

馬國川:中國文化傳統裏面是有資源可以利用的。

余英時:從儒、釋、道到民間文化中都有許多精神資源可以提煉出來和現代生活互相配搭。有些價值雖受反傳統潮流的衝擊,仍潛在於人心中,時機一變,可以召喚回來。關於怎麼樣處理人與人的關係,如何處理好天理人情,這是中國很特殊的地方,文化傳統也可以解決實際問題。學術上、思想上、文化上、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層面,儒家有些價值可以復活。不過,「三綱五常」已決不可能恢復了。現在一些人提倡把儒家作為一個替代性的意識形態,高揚民族主義,若如此,則是把中國傳統又糟蹋一次,在老「孔家店」完了以後再造新「孔家店」,這是一個很不智的事情。要把私領域跟公領域區分開。公領域不可能由儒家來掛帥。因為除了伊斯蘭教,現在任何國家都不允許任何一家教義或學術在憲法內佔主要位置。大家可以有各種信仰,不同信仰自由都可以在憲法內得到保證。

馬國川:你說過,中國有沒有前途,要看它如何選擇價值、理解世界。請問,中國應該選擇甚麼價值,如何理解世界?

余英時:我沒有資格建議應選甚麼價值。我只能提一個原則,即所選價值是開放性、多數文明社會都能接受的。開放心靈尤其重要,想理解世界決不能故步自封,以自己為中心。

馬國川:你還說,「一旦中國文化回歸到主流之『道』,中國對抗西方的大問題也將終結」。你所謂的主流之「道」是甚麼?中國文化如何與西方核心價值相容?

余英時:我所謂「文明主流」,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普世性文明。我從不認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是對立的、互不相容的。所謂「道」便是重視「人」的道,群體和個人都同時能得到「人」的待遇。只要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胸襟,中西文化自然而然能包容彼此的核心價值。


採訪時間: 2011年 6月 22日夜,電話採訪,
北京—普林斯頓,略有刪節。 


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地區工作回顧:巴士篇 Track Record: Bus Service

有熟街坊指我最近「大曬政績」,說其實大家都清楚我過去這些年做過什麼;我沒他那麼自信,地區工作Justice must be done, and must be seen to be done 這句名言的道理一樣,很多工作不僅要做,而且還要讓居民知道是誰做的才行。正因為常有居民不情楚地區工作是誰跟進的,功勞應是誰的,抽水之徒平時(選舉期更甚)才常常趁機大肆臨建議實落前爭取或聲稱成功爭取。

這些年來我自問踏實跟進很多地區工作,也有不少成果(尚未成功仍需努力的也不少,稍後我會補充)。我希望居民看清楚哪個候選人有往績讓大家比較,我在選舉期當然要當任不讓地claim 自己的credit. 故我最近在單張用時間表的方式,簡述自己的跟進過程,希望大家記得我長期的工作,也希望大家看到我的成果,對比一下對手有何政績。這些都是細水長流的工作,如果大家認同我過去這些年的工作,請你用選票支持我連任。

下面單張提及的成功做75號巴士統一在雅濤閣出,48號繞經深灣及107號回程站由樹仁站移至陳白沙站,詳細跟進過程請見:

107巴士: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searchblog_art?p=107&my=1(單張詳我昨天網誌:)

其實我忘了973P這個小成果,稱之為小,是因為一天只有三班車,但總算方便了一些居民:

我成功爭取973P巴士總站改在深灣開出,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searchblog_art?p=973P&my=1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107巴士跟進工作回顧

如單張所言,黃竹坑居民在早上繁忙時段經常因107號巴士滿座而無法上車,逸港居和十五間居民也受此問題困擾。我爭取連任的其中一個政綱是爭取107號早上繁忙時段在香港仔中心開出特別班次,舒緩問題。

107號樹仁站移前至陳白沙中學兌現了我07年的選舉承諾。今年年初港鐵及運輸署想將該站搬至熟食中心外,我發起簽名運動,最終保留陳白沙回程站,方便居民回家。以往的跟進均可在我網誌內找到: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searchblog_art?p=107&my=1


如南區新聞08年的報道(詳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1949


又如今年4月的簽名運動,最後我們成功保留了陳白沙回程站。大家還有印象嗎?



2011年9月22日 星期四

落實黃竹坑明渠行人通道:抽水宣傳?

一如早前工作報告所言,一到選舉期,候選人定有很多堂皇的選舉期票或成功爭取,但花點時間就能知道底細是有理有據的爭取,還是抽水宣傳。

如我對手在選前突然提出跟進在黃竹坑明渠旁興建行人通道,其實這項我上屆選舉時提出的建議現正施工(詳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2120)。對手一直沒跟進此事,但在選前突然提出跟進(見:http://hk.myblog.yahoo.com/vincentyuenftu/article?mid=1896),意欲何為呢?大家心照。

幸好我這個網誌記錄了我07年至今的跟進(對手也感到「幸好」我網誌裡面有這麼多地區工作可「參考」吧)。過程見下:

下圖是我07年的提議單張:

可能照抄他們也覺得過份吧,故非常巧妙地改為爭取有蓋行人通道,但大家只要想想:這條通道是在將來架空路軌下面,類似天橋的架空路軌本身難道不能遮雨遮陽光嗎?何需多此一舉又加上蓋?下圖是鴨脷洲橋橋底,大家認為有沒有必要在橋底的行人道上再加「行人上蓋」遮雨遮陽光呢?

下面是我08年剛上任後就實地視察的紀錄,詳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2120(區議會通過我的提議,本應由區議會興建;後來港鐵在黃竹坑以高架路軌興建,故行人通道改由港鐵負責興建,之後會交出管理權予政府或議會);我的跟進可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8645

現在施工情形:

我的提議被包括在港鐵修訂後的刊憲文件內,我還記得當日有港鐵公關開玩笑說,這條行人通道可以命名為「徐遠華徑」,因為此事由我倡議和向港鐵追問,區議會討論此事時,她印象中除了我沒有其他議員發言。詳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9084 

這是我上周派發的單張: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請支持我連任

對經常收到我的電郵和瀏覽我網誌的居民朋友們,這裡我不再贅言為何希望大家支持我連任了。這個網誌記錄了我從07年以來主要的地區工作,各位應比一般居民更清楚我的優點和不足,更清楚我的嗜好、政見甚至性格,故也最有資格評價我的工作表現。

我有這份自信:若各位細心留意我網誌裡的工作紀錄、我的感言、政見和生活點滴,再對比我對手的網誌(http://hk.myblog.yahoo.com/vincentyuenftu/index?&page=2),大家的決擇應不太難。

當然,我也會擔心這麼想是否太自以為是了,就如年長的同事說我下面單張後面那段語氣太硬,「太倔」;另一位朋友,也指公眾人物講話還是應該婉轉一點好......;不過,也有年青的同事則說OK,說這樣寫顯得我很有自信。各位覺得呢?

我覺得我只是平實道出「有得揀你至係老闆」的真義:不論選民對我的工作了解有多少,我的工作表現最終只能由選票多少作評價;而哪個候選人較佳,決定權自然也在選民手中。這也是我最後為何寫「民主選舉,理應如此公平」這句的原因。(其實我本想在「公平」二字後加「/殘酷」,但擔心會這樣的字眼會令人不明所以或「嚇壞人」,最後還是沒用)。


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三生萬物:榮榮映里攝影展 Photo Gallery in Wong Chuk Hang

越來越多藝術裝飾店、畫廊、攝影展進駐黃竹坑了(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11194),今天我從報章發現黃竹坑工廠大廈內又有攝影展覽(我孤陋寡聞,畫廊可能已開了很久)。

不過想去觀賞的話須預約: info@blindspotgallery.com。更多資料可見:http://apart.hk/directories/detail?id=378 and http://www.blindspotgallery.com/

展覽詳情見下文報導,展期至11月13日,選舉期後我仍有機會去看看,也算是附庸風雅吧。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headquarters of fashion brand, different art shops and galleries in Wong Chuk Hang these years. Here's another photo gallery, for more, pls visit: http://apart.hk/directories/detail?id=378 and http://www.blindspotgallery.com/

U magazine 
L041  |   What' On  |   By ami
2011-09-16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What' On

三生萬物~

榮榮映里攝影展

建築物上一個個「拆」字霸氣得如delete掣。當代攝影藝術家榮榮紀錄北京東村從住着前衛藝術家到蕩然無存,六里屯系列紀錄與日籍妻子映里共同生活。當那裏也清拆,二人成立國內首間以攝影為主的私營當代藝術中心並紀錄下來。

‧日期: 即日至11月13日‧地點: 中環鴨巴甸街刺點畫廊、黃竹坑Blindspot Annex

‧門票: 免費參觀

‧查詢: 2517 6238


星島日報 
E07  |   文化廊  |   By 季斯翠
2011-09-15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榮榮映里攝影情緣

因為對攝影的一份鍾愛,讓當代攝影藝術家榮榮和映里相遇相知,繼而結合成攝影夫妻檔,撇下孤獨,攜手開展逾十年的共同創作,闖出一片新的創作天空。在二○○五年二人於北京成立了國內首家以攝影為主的私營當代藝術中心———三影堂,盼年輕一代多了解攝影這門藝術,把心血都付予讓他們結緣的攝影事業。文:季斯翠圖:郭正珊、被訪者提供

生於中國福建的榮榮,一九九二年在北京研習攝影和創作,上世紀九十年代拍下成名作《東村》,在中國藝術攝影界建立起名氣,攝作成了中國早期實驗藝術及行為藝術的重要見證。當年一班聚居在北京東村的藝術家包括張洹、馬六明等面對住所被拆遷,因而以行為藝術及攝影創作回應,榮榮用鏡頭將之記錄下來,談及舊作,他記憶猶新,「其實那些前衞藝術家本來都是畫畫的,鑑於當時畫畫不受重視,感覺特別壓抑,他們借赤裸創作作為對抗現實的一種方式,這種行為表演就是這樣展開的,後來遇到公安驅趕,有些藝術家更因裸體被抓了。」這種行為藝術的演繹彷彿成了榮榮往後創作的重要呈現方式,而內地拆遷事件不斷,也成就了《廢墟》和《婚紗》系列的誕生。

東京攝展結緣

一九九九年對榮榮和映里的創作之路意義重大,那一年榮榮在東京舉行作品展,當時在東京從事自由創作的映里在機緣下參觀了展覽,被榮榮的攝作撼動,她坦言:「一看就抓住了我的心。」不諳普通話的映里只好在紙上寫上幾個漢字表達,榮榮看後大感吃驚,「覺得這女孩對我的作品理解很透徹,後來她告訴我她也是一位攝影師,第二天約她拿作品給我看,覺得她可能就是我要尋找的人,也令我更想了解她,在東京見了兩、三次面,後來我回到北京繼續保持聯絡。」

生於日本神奈川縣的映里,曾於日本東京寫真藝術專科學校學習攝影,畢業後於東京《朝日新聞社》擔任攝影師,至一九九七年毅然成為自由攝影家開始獨立創作,映里揭動相冊,給筆者看她的早期作品,她形容前期作品風格孤獨、恐怖,榮榮覺得他倆所以能一拍即合跟早期創作風格相似有關,「譬如我早前的作品《東村》和她一九九九年拍東京的作品都像迷宮一樣,是一種很掙扎、很壓抑的表達,我們前期的作品為我們作了很好的鋪設,也讓我們共同走向一個新世界,如果沒有前面的故事,我們之後的合作就會很困難。」相遇一年後,映里答應榮榮的邀請到北京與他一同創作,視攝影如命的映里在沒有知會家人的情況下毅然放下日本的一切,跟榮榮在六里屯展開新生活和創作。言語上的隔閡無礙二人創作,攝影成了他們的共同語言,自二○○○年起他們拍攝了一系列與大自然有關的題材,結伴遊走於中國與世界不同角落,踏遍芬蘭、奧地利、阿爾卑斯山、富士山等,繼而共同探索和認識世界,敞開心扉讓萬物感動他們創作,將身體與自然融合,拍下天人合一的影像,創作了包括《中國長城》和《中國玉龍雪山》系列等,從中建立起默契,也互生情愫,直到談婚論嫁的階段,榮榮親赴日本拜候未來岳母,卻令映里的媽媽嚇了一跳,「她聽見我們要結婚,都哭了。」榮榮邊笑邊說。

共同探索世界

二○○一年,榮榮映里的家———六里屯被收購清拆,眼看周遭的房子都拆了,他們也被房東催促搬走,居此已經八年的榮榮那刻百感交集,「那裏有着我最好的青春和回憶,我對房東說拆的時候一定要通知我。」二○○三年六里屯動工清拆,「某天他突然來電叫我們趕緊過來,房子要拆了,來到的時候屋頂已經沒有了,我們買了百合花,在那裏拍下了《六里屯》系列。」捧着鮮花,數十工人在鏡頭中穿梭拆房,二人在廢墟中拍下一幀幀流露難過與無奈的黑白照,榮榮覺得照片也同時拍出了在中國面對相同處境的人的心聲。

映里指及後他們的取材開始由大自然轉至從自身生活出發,《草場地》和《三影堂》系列成了他們組織家庭的重要記錄,這些後期作品特別之處是畫面多了一個黑圈,榮榮指「這是第一個兒子出生後的事,那個圓圈跟生命有關」,饒富深意。這趟來香港舉行的《三生萬物———榮榮映里攝影展》,除了於BlindspotGallery中環空間展出榮榮由一九九三年至二○○○年的個人創作外,也在畫廊的黃竹坑空間呈獻二人相遇後的後期共同作品,共六十幅,讓大家一同分享他們的創作世界。

《三生萬物———榮榮映里攝影展》

日期:即日至10月13日

時間:星期二至六/11:00am至7:00pm

地點:BlindspotGallery中環鴨巴甸街24至26A鋪

查詢:25176238

作者簡介

季斯翠,愛電影、愛音樂、愛書畫,從文化藝術中尋找生活趣味。




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工作報告感言

有朋友說我工作報告裡的感言字體太小了,放在網誌裡看不清楚,故我將文字放上來。我特別感謝一位居民朋友給我草稿的意見,也再次感謝一位非常細心的居民朋友,她特意來電指出我感言內的兩個錯字。這特別令我感動,因為我以為大家對這樣的長篇感言只會粗略瀏覽,沒想到會有居民這麼仔細閱讀並特意來電。

各位居民:

「勤力做事,踏實做人」及「向著標杆直跑」是我上一屆選舉報裡的 話。現在我四年區議員任期將滿,我這四年是否與當選前一樣,腳踏實地,勤力做好地區工作,我們的社區是否比四年前有所改善,在此請大家像四年前一樣,替我的工作評分。

我從05年起專責黃竹坑工作距今已七年, 七年之間,南區地鐵從拍板到動工, 許多交通路線及設施的從無到有, 見證很多比我年紀稍長的居民朋友結婚、生子; 乃至探望病危的居民及拜祭去世的長者等不一而足;而我從昔日的小伙子也即將組織自己的家庭。在此感謝大家對我的信任,使我有機會繼續在黃竹坑工作,累積難能可貴的經驗。

我深知大家最關注交通、南港島線和地區規劃三大範疇的工作。選舉期日近,大家會聽到很多漂亮的口號乃至堂皇的「爭取」。那些大多是投居民所好的話,哪些是「選舉期票, 哪些是長期實事求是的地區工作,我相信大家自能判斷。我這份工作報告是我四年來在這三大方面的成績表, 屬於前者還是後者,合格與否,也請大家評分。更詳盡的跟進過程請參考我自07年開始不斷更新的網誌

因為資源有限,這份報告沒有精美的設計和印刷;因為堅持「 區議員辦事處不能做得像旅行社」,故我不會每月舉辦廉價旅行團; 同樣因為堅持,我沒有大量「小恩小惠」的禮物贈送給長者。 雖然我知道這類東西能吸引一些居民,但我相信, 大家對區議員的期望絕非小恩小惠和每月一次一日遊/內地遊;我相 信,實實在在做好地區工作才是區議員的本份。
 
再次感激各位七年來的支持與鼓勵,使我有幸為大家服務,也希望各位繼 續支持,使我能一如既往,「全職全心,服務黃竹坑」。

徐遠華
南區區議員


2011年9月12日 星期一

多謝袁志光賀禮



首先要多謝袁志光在網誌上恭賀我新婚。(http://hk.myblog.yahoo.com/vincentyuenftu/article?mid=1900)不過他居然將我婚禮與美國911事件拉上關係,指911不能辦喜慶事,更指我千挑萬選在911結婚,故與恐怖份子一樣「最難以應付, 也最奸絞」(絞字應為「狡」的錯字),怪不得袁生被網友指罵為無恥和政治抽水。(網上炮轟袁生的留言請見:http://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583123577)

要再多謝袁生,我自問為人低調,在facebook上也並不活躍,但這次藉袁生的網誌,我幾乎在facebook上暴得大名,對從政者而言,這是最佳的免費宣傳。另外,我很開心,如我在網上如此留言:「多謝袁生的賀禮,相信大家看後更清楚其為人。我看後就覺得對著咁既人,自己好有道德優越感囉。哈哈。」(http://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50415975003585&id=583123577¬if_t=share_comment)

最後多謝睇唔過眼袁生所做所為的網友的見義勇為!!!

下午五點補充:袁生果然已刪除網誌,毁滅證據,但我和網友早已留下袁生罪證如下:




2011年9月10日 星期六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Grow Old With Me

今天是我與Celia的結婚註冊日,我再與大家分享今年情人節post上來的這首歌:John Lennon的Grow Old With Me。

Today is our wedding day.Celia and I  share with you John Lennon's song Grow Old With Me :

Grow old along with me
The best is yet to be
When our time has come
We will be as one
God bless our love
God bless our love 

Grow old along with me
Two branches of one tree
Face the setting sun
When the day is done
God bless our love
God bless our love 

Spending our lives together
Man and wife together
World without end
World without end 

Grow old along with me
Whatever fate decrees
We will see it through
For our love is true
God bless our love
God bless our love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中秋禮物:工作報告 Work Report

預祝大家中秋快樂,人月兩圓!
與往時大節日一樣,我會送一份禮物給大家類(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searchblog_art?p=%E5%B0%8F%E7%A6%AE%E7%89%A9&my=1);這次送的是工作報告。報告內的僅是我工作的很小一部份,所以集中在交通、港鐵及規劃三方面;其他內容稍後再補充。

經常瀏覽我網誌的朋友對裹面的內容應該不會太陌生,我儘量補上連接,讓大家更清楚每件事的背景及我的跟進。歡迎大家對比我和袁志光先生的網誌,比較我和他的地區工作:http://hk.myblog.yahoo.com/vincentyuenftu/article?mid=1900

工作報告hard copy 已寄給住戶,下面的字體可能看不太清楚;另外英文簡要版稍後要補上,請見諒。

It's my work report I send the residents these days. Sorry I can only provide the English version late. 




多謝黨友羅健熙幫忙影的造型照!他的影相功力越來越高了,這是我們南區團隊的福氣,哈哈。




近期關於港鐵改道及開學後的黃竹坑交通跟進: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index?l=f&id=11




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

深灣道明渠冇蓋路人易誤踏


東方日報 
A10  |   港聞
2011-09-04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明渠冇蓋路人易誤踏

居於深灣道附近的吳伯經常會前往附近超級市場購物,但每次途經深灣道一段明渠都會小心翼翼,「嗰段明渠都冇蓋嘅,我哋呢啲老人家拎住一袋二袋,如果失平衡,跌咗落去就大件事!」

明渠不設渠蓋,居民擔心會意外受傷。

路政署發言人表示,曾接獲兩宗要求在上述地點加設渠蓋的建議,已派員視察,發現加設渠蓋會減低排水渠之排水功能,而且雨水會溢出行人路及馬路,影響行人及駕駛者,故不建議於明渠加設渠蓋。

「我自己有搵過工程師睇過,呢個位係可以加渠蓋,只不過係會複雜啲,同一般明渠唔一樣!」當區區議員徐遠華直斥路政署以影響排水功能作藉口,只一成不變地使用舊式設計,促當局考慮其他設計設置渠蓋,以策安全。

 
文章編號: 201109040320981


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

報章報導:港島沿海 倡建16公里單車徑

上星期我參加了民主黨的一個單車遊行,爭取單車徑(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11226&prev=11242&next=11199)。海濱事務委員會也會討論此提議,詳見下。當然,我可不會就此大聲說自己成功爭取。

海 濱 事 務 委 員 會 明 討 論 港 島 建 單 車 徑 建 議
2011-09-06 HKT 17:08
海 濱 事 務 委 員 會 明 天 將 討 論 , 沿 港 島 海 濱 興 建 單 車 徑 的 建 議 。

方 案 由 香 港 單 車 同 盟 提 出 , 由 堅 尼 地 城 伸 延 至 杏 花 村 , 全 長 16 公 里 。

同 盟 表 示 , 港 島 單 車 徑 將 成 為 環 保 交 通 要 道 , 讓 市 民 以 安 全 、 零 污 染 方 式 往 來 各 區 , 紓 緩 道 路 及 公 共 交 通 的 擠 塞 情 況 ; 單 車 徑 亦 會 成 為 旅 遊 景 點 , 讓 旅 客 可 近 距 離 接 觸 維 港 。

同 盟 提 交 的 研 究 報 告 指 , 要 興 建 連 貫 的 單 車 徑 , 涉 及 3 個 重 點 地 方 , 包 括 鰂 魚 涌 公 園 、 西 隧 入 口 、 及 銅 鑼 灣 香 港 遊 艇 會 。 


香港經濟日報 
A25  |   港聞
2011-09-07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港島沿海 倡建16公里單車徑

  【本報訊】民間組織向政府提交研究報告,建議在港島打造一條貫穿堅尼地城至杏花邨,全長16公里的沿海單車徑,途經中環碼頭、灣仔金紫荊廣場、鰂魚涌公園等,海濱事務委員會今討論。發展局發言人回應稱,會參考和研究該會的建議。

由西向東 堅尼地城至杏花邨

  「由中環碼頭到灣仔,踏單車只需5分鐘!」居港27年的香港單車同盟主席Martin Turner表示,向海濱事務委員會建議單車徑,是希望連接香港海岸綫並加入活力:「上環、灣仔、北角等都有海濱點,現在只能搭車逐點逐點到達,若有單車徑,就可沿海岸綫走。」

  該報告由同盟來自規劃、工程和顧問行業的人士撰寫,建議單車徑路綫由西向東行,以堅尼地城起步,經西環碼頭、西隧口至中山紀念公園、上環信德中心,進入中環灣仔海岸,再經銅鑼灣避風塘和東區走廊,沿北角、鰂魚涌公園和西灣河,最後進入杏花邨。

  報告認為,單車徑不但可作為消閒設施,成為另一旅遊景點,亦有助紓緩港島交通。

東區走廊底 路人單車擬並行

  報告亦有提出部分道路太窄不可能再加一條單車徑,故建議政府考慮改動道路和設施,開放單車進入公園的限制,包括讓單車經西隧口旁道路,穿過中山紀念公園和進入鰂魚涌公園,改動銅鑼灣避風塘設施,加闊道路讓單車經過,並在東區走廊下興建人和單車並行的道路設施。

  「我們不是要求一條單車徑,而是一條單車路綫,單車彈性很大,部分道路可推車,人車共處問題不大!」Turner解釋,社區對單車徑渴求甚殷,冀政府和港人正視訴求。

  單車同盟亦關注九龍的單車徑發展,在多個區議會提交建議,於啟德新發展區加入單車徑

 

2011年9月5日 星期一

報章報導:黃竹坑食堂抽油煙機過熱自焚

聽街坊講昨天八點至八點四十分左右特別塞車,估計與昨天邨口的輕微火災有關,因有消防車佔用了一條車道,令車輛轉入黃竹坑的時間增了,可能因此而令巴士脫了班。我當時剛好途徑時拍下了照片,放上來大家備悉。


星島日報 
A20  |   港聞  |   突發直擊
2011-09-06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食堂抽油煙機過熱自焚

香港仔黃竹坑一食堂,昨晨工人在廚房煮食時,抽油煙機突然着火焚燒,冒出濃煙,工友撲救無果,走火逃生,消防員趕至灌救半句鐘將火撲熄,但抽油煙機、爐灶及煮食工具已焚毀,幸無人受傷;另外,中環一間酒吧疑因忘記熄爐冒煙,被誤會發生火警。

發生火警食堂,位於黃竹坑道一幢工業大廈地下,主要做附近工廠工友生意,昨晨六時三十九分,食堂工人在廚房煮食,為早市做準備時,抽油煙機突然着火焚燒,冒出大量濃煙,工人見狀撲救無效,連忙走火逃生及報警。

酒吧忘關爐

冒煙惹虛驚

消防員迅速趕至,開動一條滅火喉及一隊煙帽隊灌救,約半句鐘後撲熄,但抽油煙機、爐灶及煮食工具已焚毀,消防員調查後,懷疑抽油煙機過熱起火,火警起因無可疑。

另外,中環士丹頓街近伊利近街一間已打烊酒吧,昨凌晨三時許,疑職員離開時忘記關爐,冒出濃煙,途人誤以為發生火警報警,消防員到場破門入內,證實店鋪並無火警發生,關掉爐火後收隊離去,酒吧負責人事後趕返善後及進行清理。記者吳志豪


新報 
A06  |   港聞
2011-09-06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

另外,昨晨6時許,香港仔黃竹坑道44號一幢工業大廈一間食堂,一名姓蔡廚房工人(35歲)在廚房內煮早餐,期間火爐可能過熱突然搶火,火舌燃着油煙槽的油迹,廚房火光熊熊,一名姓郭女職員(43歲)馬上報警求救,消防員趕抵現場動用一條滅火喉和一隊煙帽隊灌救,迅即將火救熄,廚房嚴重損毀,幸火警中無人受傷。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連卡佛總部遷入黃竹坑One Island South

我曾指仍認為黃竹坑只是工廠區的朋友已out,因為隨著工廠區轉型,已有不少如Joyce, IT等時裝品牌及店舖、藝術裝飾店、畫廊、照片展等入駐黃竹坑(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11060);如我一直預計,約十年後黃竹坑將成為南區新中心(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searchblog_art?p=%E6%96%B0%E4%B8%AD%E5%BF%83&my=1)。

最近連卡佛總部也遷入了黃竹坑One Island South27樓:

蘋果日報 
B03  |   財經要聞
2011-08-27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吳光正趕走恒隆奪金鐘廊租權

【本報訊】本報日前率先披露恒隆地產(101)將失落營運長達30載的金鐘廊商場承租權。政府昨日公佈,商場的「包租公」角色,將在明年1月起由九龍倉(004)主席吳光正家族私人持有的連卡佛接手,中標價約2.02億元,較10年前恒隆中標價高出近一倍。

中標價2億再月付600萬

政府昨日刊憲,金鐘道93號金鐘廊商場承租權由Lucky Ever International Limited投得,中標者一次過繳付2.02億元租金,以後每月還要支付最少600萬元,或每月總租金的70%作為租金,以高者為準。據資料顯示,Lucky Ever與連卡佛屬同一集團公司,而該公司的註冊辦公地址為黃竹坑One Island South 27樓,亦即連卡佛的總部。

恒隆營運金鐘廊在明年便達31年,最終失守,皆因連卡佛出價進取,中標價達2.02億元,與恒隆10年前以1.013億元奪標時比較,高出99.4%。值得一提的是,是次商場承租權租期由原先的10年減至7年。業內人士認為,雖然過去10年商舖租金累積一定升幅,但今次租期縮短,因商場回本期長兼且大部份租金亦要支付予政府,令投資風險會增加,故此仍算好價。

連卡佛為一家成立161年的本地高檔次百貨公司,九倉於86年正式入主,吳光正家族更在千禧年前將連卡佛變成私人生意,現時本港共有6家分店,其中一家位於金鐘廊一橋之隔的太古廣場。不過,太古(019)早前已表明連卡佛明年約滿後將有租務重整安排,故此不排除連卡佛將金鐘廊打造成新分店,若留作自用,計入向政府支付入場費和每月600萬元租金,租金成本約每月840萬元。

陳啟宗:咪等人哋做囉

恒隆董事長陳啟宗對失去金鐘廊營運權回應指,該商場每年僅為集團提供1000萬至2000萬元收益,失去營運權對集團影響微,他更說:「人哋本事,咪等人哋做囉!」

該集團傳訊助理董事關則輝表示,產業署6月份推出承租權招標時集團亦有入標,而且根據過往租金收入提出一個具競爭力的標價,希望三度奪標,但接獲政府發出未中標信函,感到可惜。他又稱,金鐘廊商場每年租金收益佔集團整體租金收益少於1%。截至6月底止的2011年度,恒隆整體物業租賃純利27.39億元。

吳光正私人投資的零售品牌

‧連卡佛*

‧Joyce

‧Salvatore Ferragamo

‧City' Super

*為全資擁有公司,其餘佔部份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