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開記者會跟進惠福道安老院申請起住宅 Re-development of the Home for the Aged(5)

我今天與環保團體「環保觸角」合作召開記者會,跟進地產商頻頻與社福機構合作,利用社福用地起屏風樓賺錢的發展趨勢。我主要報告關於早前跟進的黃竹坑惠福道安老院申請興建4座34層住宅的規劃申請。(背景請見: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7910&prev=7915&next=-1)



下面是「環保觸角」的新聞稿,明天我再將補充資料放上來。



The Green Sense and I had a press conference today to raise public concerns about the tendency of the land developer and the social institutes work together to apply for changing the GIC land to residential uses.



I've report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development plan of the Home for the Aged at Welfare Rd, WCH. background of this issue, pls refer to http://hk.myblog.yahoo.com/our_wch/article?mid=7910&prev=7915&next=-1)









新聞稿


社福用地變屏風樓   違反原有規劃  密度大增


社福機構及發展商私相授受   城規會把關不力


安貧小姊妹會申請香港仔惠福道安老院變4座屏風樓 


數十年前,很多社福機構得到政府廉價甚或免費批地,興建安老院、 學校、兒童院、盲人院等社福設施。 


10年,很多社福機構竟聯同發展商, 向城規會申請將原有社福設施改為住宅用途。 本會調查了過往社福機構向城規會申建住宅的例子,共有17個, 當由15個已得到批准,1個否決,1個可能在短期內於城規會審議 。 


社福用地("Government, Institution or Community")一般較低矮及低密度, 是高密度樓宇之間的緩衝區,但改變用途為住宅後, 變成數十層高的住宅,部份更是座座相連的屏風樓。 


最近, 安貧小姊妹會就向城規會申請將於香港仔惠福道的聖瑪利安老院, 由社福用地改成住宅用途,申建434層高住宅,並加上7層平台 ,樓面達1,046,400呎,地積比6.3倍,估計約900伙 。根據申請人提交的資料,4座樓宇接近相連, 顯然將會為區內帶來屏風效應。 


同是由安貧小姊妹會持有、位於彩虹的聖若瑟安老院, 於數年前和發展商九龍建業向城規會申請建550層高住宅, 竟然得到批准。該會已得到政府批地於上水重置安老院, 院友亦已搬遷,新院舍亦啓用多年。 


心光盲人院可能即將得到政府批地在馬鞍山重建院舍, 卻沒有將薄扶林道原地皮交回政府, 反而和發展商恒隆地產合作建樓。申請多次被城規會否決, 最終縮減密度後過關,將建317層住宅。這些例子多不勝數, 大埔滘聖基道兒童院已由長實發展成鹿茵山莊、 何文田的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已成為新鴻基的何文田山一號… 


出現上述問題,是現時社福機構搬遷時,政府協助在新界區覓地, 但卻沒有政策收回原有市區土地,任由社福機構與發展商私相授受, 改變用途發展住宅。而城規會亦沒有做好把關工作, 審批改變用途的申請寬鬆。 


相片下載:http://press.greensense. org.hk


1 則留言:

羽毛球勁人 提到...

我有工做了我好開心徐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