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7日 星期二

香港仔/黃竹坑/香港的名稱由來 Origin of Hong Kong / Wong Chuk Hang / Aberdeen

摘自2007年11月12日文滙報,作者張曉林


......


香港仔昔日是香港一個主要轉口港。古時香港島生產的石磚,大多先運到香港仔的海灣,以便運到廣州,所以該海灣取名為「石排灣」。到了明朝,石排灣也兼營香樹製品的轉運。從沙田及沙螺灣等地生產的製品會經尖沙咀用小艇送到石排灣,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運至廣州。傳說明朝建立的香港村(即今日的黃竹坑)因而得名。


 1841年,一批英軍登陸香港仔,問當地居民所在何地。當地居民回答Hong Kong(香港),因這一帶是轉運香樹製品的港口,是謂之香港。此後,英軍即將整個島嶼稱為香港島,這地則被稱為香港仔。後來港英政府將此地命名為鴨巴甸(Aberdeen,香港仔的英文名),以紀念當時英國外交大臣鴨巴甸勳爵。

 香港日治時期,香港仔曾被改名為元香港,代表「香港的起源」的意思。至於香港仔的轉口事業隨著清朝初期的遷界則日漸式微。


......


而筆者會對「香港仔」這一地域名詞表示景仰,表示敬意,還因為它與中華民族現代史上的另外兩個哲人的關係。她總讓我有所感悟。


 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田漢,他在抗戰時期曾在香港居住,更為香港寫過一首歌,他眼中的香港仔和香港是那樣的美:「再會吧,香港!你是這樣使我難忘!你筲箕灣的月色,升旗山的斜陽,皇后大道的燈火,香港仔的漁光。淺水灣的碧波蕩漾,大埔松林的猿聲慘傷……」60多年後,再聽這首歌,仍會為香港的月色斜陽、燈火漁光、碧波松林、王台禪院、夏蘭歸帆的美景所沉醉。

 另有一位哲人是「五四元老、新文化的保母」,中國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蔡元培。他現在長眠在香港仔的華人永遠墳場。

 去年,台灣歷史學家、作家李敖進行神州之旅最後一站香港訪問時,曾專程到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的蔡元培墓地拜祭。李敖在祭拜後,頗有感觸地說:「大家很難想像,在香港居然有這麼一個有意義的墳場,卻常常被忽略掉了。」


......


作者在後文指「香港仔」不是隨便可用的專用名詞,並視曾蔭權、黃仁龍和劉德華為典型的「香港仔」。是否成功者才配用此名詞,這就見仁見智了。


全文見:http://paper.wenweipo.com/2007/11/12/OT0711120010.htm


又,真慚愧,我只知蔡元培先生葬在香港,不知道他的墓地就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更不知道今年是他140年誕辰紀念,浸大前兩個月還有一個蔡元培節。我會找個時間去憑弔這位大力倡導「學術自由 」和「思想自由」的偉人。(參考:http://paper.wenweipo.com/2000/09/27/ED0009270008.htm ,http://www.hkbu.edu.hk/~cai/Festival2008/index.php)


 


沒有留言: